拟行路难三首(其一)

落涧辞峰未随溪,奔壑顾山难行。

子辞家去,寻烟野宿,自饥寒行。

子行日远,道逢落涧坐长叹。

车为不转辕,马为踯躅向郊原。

人自轻离何足道,秋风车马畏黄昏。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远离家乡,独自在野外艰难求生的场景。诗中通过“落涧”、“奔壑”、“烟野”、“饥寒”等词汇,生动展现了游子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与生活困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游子在长途跋涉中的孤独与艰辛,以及面对自然与生活的无奈与抗争。

“子辞家去,寻烟野宿”,开篇即点明了游子离家出走,寻找栖身之所的情景,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自饥寒行”,则直接揭示了游子在旅途中的艰苦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生活的不易和对未来的担忧。

“子行日远,道逢落涧坐长叹”,随着游子行踪的渐远,他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落涧”,不得不在此停留,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叹息。这一场景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也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车为不转辕,马为踯躅向郊原”,进一步描述了游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与挣扎。车辆无法前行,马儿也因恐惧而徘徊不前,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时的无力感。

最后,“人自轻离何足道,秋风车马畏黄昏”,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游子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多艰的感慨。秋风萧瑟,车马匆匆,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黄昏,无论是人还是车马都感到一种莫名的畏惧,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内心的挣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拟行路难三首(其二)

胡马望风嘶,越禽向日心依恋。

我今出门乍辞家,他乡风物非习见。

不畏他乡遥,常畏他人相轻贱。

千山峻绝自登攀,万水烟波绝绻缱。

思我钱帛来逢迎,偶逢失意俱中变。

昨夜归梦向家人,梦短愁多难语遍。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霰]韵

拟行路难三首(其三)

一山一水又一乡,风风雨雨最凄凉。

水山终始但车舟,风雨凭淩失春秋。

昨宵简历数秋光,九月下旬为降霜。

杨柳多时欲萎落,莎鸡在户已深藏。

行子中道见时物,清朝如何不彷徨。

彷徨还自念,念我容颜独秋当。

深愁素髭欺客至,难将短鬓较途长。

征衣自加还自惜,忽闻暮响何茫茫。

想有羁人同旅怨,故令清砧厉空房。

或因明月生离思,复令幽机覆流黄。

流黄满疋向月清,佳人刀尺就机鸣。

思君腰带如畴昔,但妾愁多未能成。

听此令人伤远神,征夫相值愿传声。

形式: 乐府曲辞

有所思

有所思,寒不知冬,暑不知夏。旦不知昼,昏不知夜。

闻人悦春光,起视春光断柔肠。

闻人爱秋清,坐守秋清出愁情。

来日悠悠去日多,花开怯对落如何。

风雨驱花异夕朝,朝夕衔思赴远遥。

朝思在山神巍峨,暮断在水梦风波。

飞鸟当前见人心,不传思人往来音。

毋乃心心不相识,能鸟知之朝唧唧。

人因谓我无思远,口欲相置心难挽。

春蚕成茧还吐丝,丝短丝长织女知。

形式: 乐府曲辞

上邪

上邪,心相悦兮相知,指天戒别离。

日朝沉,月不为偶,春斗西横箕北走,云风朽,乃与君分首。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