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再述(其二)》是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作品,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玺书皇帝问东皇”,以“玺书”象征皇帝的权威,以“东皇”暗指东方邻国,暗示了中外交往或冲突的情境。皇帝询问东邻的情况,体现了君主对国家边界的关注与关切。
“亲爱从来昆弟行”,将邻国比作兄弟,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应如同兄弟般亲密无间,共同维护和平与稳定。
“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无辜平民因战争而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邻国之间可能发生的残酷战争的不忍目睹。
“刚闻穷海通飞雁,翻又穹庐纵盗羊”,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句描述了通过海上贸易的和平交流,后一句则描绘了草原上放纵的掠夺行为,突显了和平与冲突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五百岛民如并命,膏腴割尽可能偿?”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五百个岛屿的人民都联合起来,那么被割让的土地是否能够得到补偿?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重视,以及对和平解决争端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展现了黄遵宪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情感深度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