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书写于他为纪念一位名叫静照的禅师而立的塔时。通过这短暂的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归向自然的心境,以及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简老已归黄土陌,渊师今作白头翁。” 这两句诗描绘了时间对人的影响。"简老"指的是年迈之人,而"归黄土陌"则隐含着生命的终结和回归自然的主题;"渊师"是对那位禅师的尊称,"今作白头翁"则表达了时间让人变老的无情事实。诗人通过这两句勾勒出生命从青春到老年的过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共同经历的沧桑巨变。
“百忧三十馀年事,陈迹山林草野中。” 这两句则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反思。"百忧"指的是无数的忧虑和烦恼,而"三十馀年事"则是一个时间跨度,可能是指禅师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或事件;"陈迹山林草野中"则是这些往事留下的痕迹,如同被大自然所吞没的遗迹,展现了历史的长河和个体生命的渺小。
整首诗通过对比简老与渊师的境遇,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寻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考。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功力,将禅宗思想与个人情感融合,以诗为媒介,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