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九江周元公祠嗣性善度先生韵

圣贤随遇即成都,仰止宗师谒故居。

面揖光风江渚远,心涵霁月海天舒。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尝亡今有书。

共立斜阳归去晚,当年与点意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圣贤之人随遇而安,拜访宗师故居以求教
面对江边清风,心中怀揣着晴朗的月色和开阔的海天
艺术创作自由自在,超越了以往的画卷,道义并未消亡,如今仍有书籍传承
在夕阳下一同归去,想当年与先贤颜回有何相似之处

注释

圣贤: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随遇即成:无论环境如何都能适应并有所成就。
宗师:学术或技艺方面的杰出人物。
故居:前辈的住所或遗迹。
面揖:面向江边行礼。
光风:清风。
霁月:雨过天晴后的明月。
海天舒:形容景色开阔。
图由自得:创作自由,随心所欲。
前无画:超越了以往的艺术作品。
道未尝亡:道义并未消失。
今有书:现在的书籍中仍然传承着道义。
共立:一起站立。
斜阳:傍晚的太阳。
当年:当年的颜回。
与点意何如:与颜回的心境相比如何。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诗人阳枋所作,名为《谒九江周元公祠嗣性善度先生韵》。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圣贤之道的追求和景仰,以及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首句“圣贤随遇即成都”,表达了诗人对圣贤之道的崇敬,认为圣贤之道无处不在,随时可以体现。接着,“仰止宗师谒故居”则是说诗人向往古代的宗师,拜访他们的旧居,以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中间两句“面揖光风江渚远,心涵霁月海天舒”,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诗人仿佛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圣贤之道的奥妙,心灵得以净化和扩展。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尝亡今有书”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发扬。他认为古人的智慧和教诲通过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承,即使没有具体的图画,也能从书籍中汲取养分。

最后两句“共立斜阳归去晚, 当年与点意何如”,则是诗人与友人一同在斜阳时光下回忆往昔,感叹时光易逝,人生难得的相聚时刻。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

收录诗词(226)

阳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昌朝,字宗骥。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 字:正父
  • 籍贯: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
  • 生卒年:1187-1267

相关古诗词

谒九江赵守

浮舟湓浦春,民谣举欣欣。

问民宁底乐,州有贤使君。

帝胄擢清班,江国烦慇勤。

仪型金玉相,肝肠锦绣纹。

周南蔼忠厚,大雅卓不群。

固本屹磐石,理兵无丝棼。

城坚万里长,气壮三边军。

短吟亟搜枯,弄斧当郢斤。

聊此窥一斑,所见谐所闻。

愿公慨神州,边腹久中分。

五岳判地气,三光离天文。

倒竭五湖波,一洗九陵氛。

钟彝勒伟晔,汗史照芳芬。

此烈丈夫耳,循常奚足云。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谒同年许使君德开(其一)

人人属目快星凰,倚棹溪头起漫郎。

强仕惯闻纡郡绂,缀班希有擅文场。

剩栽棠荫两江绿,重著蓝袍再世光。

人物西清自华选,未应琴鹤久松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谒夔门桂帅(其一)

阃歌整暇化清夷,笑把宗师正印提。

绣腑文章开剩馥,锦江桃李烂成蹊。

旌摇蜀水春浮峡,柝静蛮天月满溪。

衣衮归欤近宸极,殊勋嘉叹殿头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黄池舟中和全父弟韵

江上平堤堤上路,只轮来往舟沿溯。

林疏风叶坠轻黄,征雁声中秋暗度。

来踏东风归岁暮,佳山好水无重数。

揩摩老眼待冬深,更看霜林排雪树。

岸木稠边屋作邻,港鱼多处鸥成聚。

竿蓑拟欲个中留,却恨冬风催我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