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借问枝头昨夜春。已传消息到柴门。

频看秀色无多艳,拖得清香不见痕。

山矗矗,水粼粼。村南村北冷销魂。

人间不识春风面,羞见瑶台破月明。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渐消的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而易逝的感慨。

“借问枝头昨夜春”一句,以质疑的口吻探寻春天是否已经悄然离去,表达了一种对春天不舍的态度。紧接着,“已传消息到柴门”,则通过具体细节传递了春意消逝的信息,生动地展现了时间流转带来的变化。

“频看秀色无多艳”和“拖得清香不见痕”两句,更深化了对春天美好易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反复观察发现春意已不如前,花开不再那么灿烂,香气亦不再明显,这些细微之处都透露着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常。

“山矗矗,水粼粼”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通过“矗矗”和“粼粼”的叠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深邃与柔美。

“村南村北冷销魂”一句,则是对春意消逝后所留下的空寂感受的表达。诗人通过“冷销魂”的形象,传递出一种春去后的萧索之感。

最后,“人间不识春风面,羞见瑶台破月明”两句,则是对春天美好与人世无知之间的对比,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责。春风如织,温柔而细腻,却往往被人们忽略;而“羞见瑶台破月明”,则是在用神话中的瑶台和明月来形容自己对于春天的美好无法与之匹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愧不如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意消逝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美好无常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

石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津桥

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

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

金剥宫门字,红飞粉壁尘。

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过齐山人居

自说住居年,山灵夙有缘。

看经医病鹤,祭土凿新泉。

食相过饥岁,眠蓑度雪天。

所言非释老,难与世人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官满借居

尽装家具已回京,便觉身如片叶轻。

近市借居人语杂,闭门独处自心清。

雨中蹑屣青苔滑,烛下梳头白发明。

余亦傍人檐底住,新来巢燕不须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东掖四绝句(其一)入天台

溪岑萦绕红尘外,殿阁攲危翠霭间。

我见老僧无一事,老僧更羡白云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