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首(其一)

京室天下归,飞甍无馀地。

国士忧社稷,涂人养声利。

贵贱竞一时,峨冠各鳞次。

子龙独幽远,聘召漠无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翻译

皇家宫殿成为天下归宿,高耸的屋脊已无空余之地。
国家的精英忧虑着国家和人民,路上的百姓只关心个人声名利益。
无论尊贵还是卑微,都在同一时间争斗,官员们如同鱼鳞般排列有序。
只有赵云独自远离纷争,朝廷的征召对他毫不动心。

注释

京室:皇家宫殿。
归:归宿。
飞甍:高耸的屋脊。
馀地:空余之地。
国士:国家精英。
社稷:国家和人民。
涂人:路上的百姓。
声利:个人声名利益。
贵贱:尊贵与卑微。
竞一时:争斗在同一时间。
峨冠:官员们的高帽子。
鳞次:像鱼鳞一样排列。
子龙: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幽远:远离纷争。
聘召:朝廷征召。
漠无意:毫不动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咏史二首(其一)》。诗中,诗人以京城为背景,描绘了社会景象。"京室天下归,飞甍无馀地"形象地展现了皇权集中,宫殿众多的壮观场面,暗示了权力的至高无上。接下来,诗人对比了两类人物:国士关注国家的安危,而普通人则沉迷于个人的利益追求,"国士忧社稷,涂人养声利"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贵贱竞一时,峨冠各鳞次"进一步描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等级秩序,"峨冠"象征着贵族和官员,"各鳞次"形容他们排列有序,如同鱼鳞一般。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特别提到了"子龙独幽远,聘召漠无意",将主人公子龙与世俗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他选择远离喧嚣,不为权势所动,保持了高尚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复杂面貌,赞扬了坚守理想、不慕荣利的精神,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

收录诗词(457)

曾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字:子固
  •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57

相关古诗词

咏史二首(其一)

仲尼一旅人,吴楚据南面。

不知千载下,究竟谁贵贱?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咏史二首(其二)

赐也相国尊,子思终不慕。

乃知古今士,轻重复内顾。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咏史二首(其二)

子云无由归,俯首天禄阁。

君平独西南,抗颜观寥廓。

无猜到沉冥,有故惊寂寞。

用心岂必殊,拘肆事终各。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咏雪

严严层冰塞川泽,汹汹北风鸣木石。

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两仪混合去纤间,万类韬藏绝尘迹。

蛟龙岌起抱峦冈,江海横奔控阡陌。

野林缥缈苦难状,庭树鲜妍疑可摘。

开门更觉山市静,散帙偏宜纸窗白。

精光荡射遍岩谷,气象峥嵘见松柏。

少年登望就台观,壮士衡淩向砂碛。

饥鼯嗥卧伏牙爪,猎隼飞挐矜羽翮。

茅檐客聚满幽缶,桑径人行没双屐。

高堂暖热厌罗绮,环堵萧条尚絺绤。

何当仰见白日照,坐看先从沙际释。

渐涵沟畎兆丰富,洗濯闾阎消瘴疫。

便乘东北生气起,自驾疲牛理硗塉。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