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过岐山》由明代诗人郑岳所作,描绘了西行途中雨雾蒙蒙的景象,以及对岐山的遥望。诗中蕴含的历史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追思。
首联“西行终日雨冥濛,隐约岐山入望中”,开篇即以雨天行旅的氛围渲染出一种朦胧之美,岐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探索未知的勇气。
颔联“周室馀民犹穴处,雍郊旧俗重农功”,转而聚焦于历史背景。周室衰微之时,百姓仍坚守穴居的传统生活,而雍郊地区则依旧遵循着古老的农耕习俗。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变迁中的坚守与传承,体现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怀念。
颈联“远离狄难从姜女,肇造王基自古公”,进一步将视角转向历史人物与事件。这里提到的是姜女与古公亶父的故事,他们分别代表了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和开创基业的先祖。这一联通过姜女与古公的典故,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及其贡献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进程中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尾联“凤去桐枯何处问,离离禾黍起秋风”收束全诗,以自然界的季节更替象征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凤凰离去,梧桐枯萎,禾黍在秋风中摇曳生长,这些意象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历史兴衰、人事代谢的感慨。最后一句“离离禾黍起秋风”以生动的场景结束,寓意深刻,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整体而言,《过岐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交织,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人文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