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蛩有感

遥夜飞萤动秋思,独卧空山惊晚岁。

可堪六月已闻蛩,日暮咿咿响庭际。

关河多风气萧索,碧树先秋早摇落。

鸣机夜织常怨寒,白纻吴衫苦轻薄。

年年促织谁最悲,堂上美人愁翠眉。

清砧捣练对残月,玉箸啼红裁远衣。

唐风诗人劝其主,行迈苦迟嗟岁暮。

山城听汝已三年,三年白发多于故。

飘飘秋梦到江湖,我欲东归鲙碧鲈。

安能为尔将双泪,岁岁风前沾客裾。

形式: 古风

翻译

深夜萤火虫飞舞引发秋意,独自在空山中度过晚年使我心惊。
六月已能听见蟋蟀声,傍晚时分庭院内响起断续的鸣叫。
边关地区气候凄凉,绿树早早地落叶,秋意更浓。
夜晚纺织机声中满是对寒冷的抱怨,洁白的苎麻和吴地的单衣显得过于单薄。
每年的蟋蟀叫声中最让人感伤,屋里的美人因愁苦而黛眉紧锁。
清冷的砧声伴着残月,女子用玉筷裁剪远方的衣物。
唐朝诗人劝告君主,行进艰难,感叹岁月匆匆。
在这座山城,我已经听了你三年,三年过去,白发比以前更多。
秋天的梦境飘向江河湖海,我渴望回到东边去捕鲈鱼。
怎能为你而流下两行泪,每年风中都会沾湿旅人的衣襟。

注释

遥夜:深夜。
秋思:秋意。
独卧:独自。
空山:空寂的山。
晚岁:晚年。
蛩:蟋蟀。
日暮:傍晚。
庭际:庭院。
关河:边关。
风气:气候。
萧索:凄凉。
摇落:落叶。
鸣机:纺织机。
寒:寒冷。
白纻:苎麻。
吴衫:吴地的单衣。
促织:蟋蟀。
愁:愁苦。
翠眉:黛眉。
砧:捣衣石。
练:布料。
残月:月牙儿。
玉箸:玉制筷子。
行迈:行进。
苦迟:艰难。
嗟:感叹。
岁暮:年末。
山城:山区城市。
三年:多年。
白发:白发增多。
飘飘:飘忽。
江湖:江河湖海。
鲈:鲈鱼。
安能:怎能。
将:带着。
客裾:旅人的衣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耒的《闻蛩有感》。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一个遥远的夜晚听到萤火虫飞舞的声音,这让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秋思之中。他独自躺在空山之上,对着惊鸿一片的晚风,感慨万千。诗中的“六月已闻蛩”,表明时间已经来到夏末,而蛐蛐的叫声如同时光流逝的声音,让人感到岁月匆匆。

诗中还描绘了家乡的景象,“关河多风气萧索,碧树先秋早摇落”,以及“鸣机夜织常怨寒,白纻吴衫苦轻薄”等句子,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生活中的艰辛。诗人通过这些描写传达出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在最后几句中,“唐风诗人劝其主,行迈苦迟嗟岁暮”表明诗人身为一名诗人,对于时光流逝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主人(可能是指自己)发出警示。接着“山城听汝已三年,三年白发多于故”则更深化了这种感慨,时间的流逝让人的头发都变白了。

诗歌以“飘飘秋梦到江湖,我欲东归鲙碧鲈。安能为尔将双泪,岁岁风前沾客裾”作为结尾,这些字句充满了对远方故乡的怀念和渴望,以及面对岁月流逝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

总体来说,《闻蛩有感》是一首表达深沉秋思、抒发个人情感与时代感慨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细微之物(如萤火虫)的观察力,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食杞

江皋春气足,佳杞蕃新苗。

老蘖饱霜露,馀滋发柯条。

青青被修冈,若若缘空壕。

僮归必盈筐,一杯劝尔劳。

神农不吾期,夸誉何忉忉。

坚筋及奔马,莹目察秋毫。

馀功补阳干,清利胜堇椒。

老臞天随翁,空斧无脂膏。

饭成资尔荐,长对颜家瓢。

形式: 古风

食荠糁

论斤上国何曾饱,旅食江城日至前。

常慕藜羹最清好,故应不糁愧吾原。

形式: 七言绝句

食笋

荒林春足雨,新笋迸龙雏。

邻叟勤致馈,老人欣付厨。

朝餐甘饱美,放净为嗟吁。

惜取葛陂杖,犹堪代我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食菜

大雨困淋漓,小雨伤霢霂。

哀哉南亩人,日夜涂手足。

入仓无一粒,敢望祈报福。

馀功归老圃,畦菜青满目。

长官却野馈,性命赦鸡鹜。

何须问清白,荐德刍一束。

归来辍食叹,每悔釜炊玉。

青衫尚如此,何况膏粱腹。

愿君少自宽,谋远须食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