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医僧善正

老怯江边瘴疠乡,城东时喜到公房。

历言五藏如经眼,欲去三彭自有方。

身厌远游安静默,术因多病更深长。

时时为我谈尊宿,曾入南公古道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年迈之人畏惧江边的瘴气之地,时常喜欢来到城东的官舍。
他详细讲述五脏六腑的经历,就像亲眼所见,提到消除三尸的方法自己已有打算。
厌倦了远游,他渴望宁静,医术因病痛而更加深厚。
他常常与我谈论前辈高人,他们曾进入南公的古老修行场所。

注释

老怯:年迈的人害怕。
瘴疠乡:有瘴气的地区。
公房:官舍。
五藏:五脏。
经眼:亲眼所见。
三彭:中医理论中的三尸神。
自有方:自己有解决方法。
身厌:厌倦。
远游:长途旅行。
安静默:宁静无声。
尊宿:前辈高人。
南公古道场:古代修行者的圣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赠给一位名叫善正的医僧的作品。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善正僧医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首句“老怯江边瘴疠乡”,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身处环境恶劣的江边瘴疠之地,显示出他对健康状况的忧虑。接着,“城东时喜到公房”表达了诗人对善正僧医的亲近与依赖,每当身体不适,他都会前往僧人的居所寻求帮助。

“历言五藏如经眼”一句,通过比喻,形容善正僧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了解深入透彻,如同医生阅尽经书一般。诗人相信善正有独特的治疗方法,“欲去三彭自有方”,暗示僧医能够祛除病痛,消除病根。

“身厌远游安静默”表达诗人渴望远离疾病,追求内心的宁静,而善正的医术和静默的关怀恰好满足了他的需求。“术因多病更深长”进一步强调善正的医术因长期积累而更加精湛。

最后两句“时时为我谈尊宿,曾入南公古道场”,表明善正不仅医术高明,还具有深厚的佛教修养,曾在南公古道场修行,这使他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予诗人精神上的慰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感受,赞扬了医僧善正的医术高超和高尚品德,体现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赠李简夫司封

平生谈笑接诸公,归老身心著苦空。

往事少能陪晤语,新诗时喜挹清风。

形骸摩诘羸偏健,笔札西台晚更工。

笑我壮年常苦病,异时何以作衰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其一)

屈指江西老,多言剑外人。

身心已无著,乡党漫相亲。

窜逐知何取,周旋意甚真。

仍将大雷雨,一洗百生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其二)

念昔先君子,南游四十年。

相看顺老在,想见讷师贤。

岁历风轮转,禅心海月圆。

常情计延促,无语对潸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赠蔡駜居士

结茅汝上只三间,种稻城西仅一廛。

梅老外生诗律在,秀公弟子佛心传。

埋盆叠石常幽坐,留客开樽辄醉眠。

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