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蔡駜居士

结茅汝上只三间,种稻城西仅一廛。

梅老外生诗律在,秀公弟子佛心传。

埋盆叠石常幽坐,留客开樽辄醉眠。

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你在山上盖了简陋的小屋只有三间,城西种稻的地方也仅有这点田地。
梅花树下,你的诗歌才华依然在,弟子们传承着秀公的佛学之心。
你常常坐在阴凉的石堆旁沉思,客人来访就开怀畅饮,甚至醉卧其中。
听说邻居僧人时常来讨米,如果没有韩子这样的朋友,又有谁能理解你的境遇呢。

注释

茅:茅草屋。
汝上:你居住的地方。
三间:三小间。
种稻:种植稻谷。
城西:城市的西部。
仅:仅仅。
廛:小屋。
梅老:年迈的梅树。
外生:外传的才情。
诗律:诗歌的韵律。
秀公:一位名叫秀公的人物。
弟子:门徒。
佛心:佛教的慈悲之心。
埋盆叠石:在石堆旁。
幽坐:静静地坐着。
开樽:打开酒坛。
辄醉眠:总是喝到醉倒。
邻僧:邻居的僧人。
乞米:讨要米粮。
韩子:可能指代一个友人或有影响力的人。
定:必定。
怜:怜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赠给居士蔡駜的作品,主要描绘了蔡駜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环境和其高尚的品格。首句“结茅汝上只三间”形象地写出蔡駜居住的茅屋简陋,仅有三间,可见其清贫;“种稻城西仅一廛”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农耕生活和住所的狭小。

诗中提到“梅老外生诗律在”,暗示蔡駜可能有深厚的诗歌修养,如同梅老(梅尧臣)一样,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传承;“秀公弟子佛心传”则表明他可能受到佛教影响,具有慈悲为怀的佛门弟子精神。

“埋盆叠石常幽坐”描绘了蔡駜闲适的隐居生活,常常静静地坐在叠石之间,享受孤独与宁静;“留客开樽辄醉眠”则展现出他的热情好客,与朋友畅饮时能忘却世俗烦恼,醉眠其中。

最后两句“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表达了诗人对蔡駜境遇的关心,邻居僧人时常送来米粮,如果像韩信那样落魄,恐怕无人怜悯。这既是对蔡駜的同情,也是对他坚韧品格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居士蔡駜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宋代理想人格的一种典型,体现了苏辙对友人的敬佩和关切。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磻溪石

吕公年已莫,择主渭河边。

跪饵留双膝,临溪不计年。

神专能陷石,心大岂营鳣。

不到磻溪上,安知自守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藏菜

爨清葵芥充朝膳,岁晚风霜断菜根。

百日园枯未易过,一家口众复何言。

多排瓮盎先忧尽,旋设盘盂未觉烦。

早晚春风到南圃,侵凌雪色有新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

挂冠缨上已无尘,犹爱溪光碧照人。

点检旧游黄石在,扫除诸念白鸥亲。

一尊父老囊金尽,三径松筠生事贫。

他日南公数人物,丹青添入县图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

秋气久已到,月明如可期。

云生未望夜,天借极圆时。

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兔闲长捣药,桂老尚生枝。

运转何年住,清明与物宜。

油然任消长,斤斧定何施。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