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歌

墓门道,高下不同茔,一种生春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这首诗《答歌》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描绘墓地景象,表达了对生死、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

“墓门道,高下不同茔”,开篇以墓地为背景,描绘了墓门道路的起伏不平,以及墓地的高低错落,暗示了生命的起落和死亡的必然性。这里的“茔”指的是墓地,通过“高下不同”描绘出墓地的地理特征,也隐喻了人生境遇的差异。

“一种生春草”,接着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墓地中的春草。春草虽小,却在墓地中顽强生长,展现出生命力的旺盛。这里以春草象征生命,无论生者还是死者,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痕迹,体现了生命的延续性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整首诗通过对比墓地的静寂与春草的生机,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它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独特见解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送董无休归会稽歌二首(其一)

奈何别,感予悲,思昔与君初相知。

我之北,君在南,解君之策策两骖。

我之南,君将北,我马玄黄不如昔。

五羊城东百尺浪,欲送归人行不得。

行不得,为君歌。风乎谷中,云乎山阿。

雷入于地,雨伏于河。

风云雷雨飒然合,下天上地为滂沱。

云摇雨散西风好,愿君且向山阴道。

南北分飞自偶然,丈夫不受炎洲老。

形式: 古风

送董无休归会稽歌二首(其二)

江水秋以洚,关河上西而风。翼翼之篷,我友于东。

东何归,归会稽。稽山阳,稻与粱。稽山背,蒿与艾。

何以赠君赠自爱。

独女不嫁邻儿大,欲往从之慎其对。

形式: 古风

子夜歌二首(其一)

新妆尚未成,览镜自太息。

折取丹若花,榴子何能得。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子夜歌二首(其二)

待欢不下帘,春风灭寒烛。

云中见一星,今夜成单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