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边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泪落痛断肠。
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伤别流泪而损伤。
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归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只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

注释

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胡笳(jiā)落泪曲,羌(qiāng)笛断肠歌。
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
横波:指眼。
填海: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鉴赏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属于拟古体裁。全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对远行使者及其家人离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深沉的怀念之情和对国土分裂的哀愁。

首句“榆关断音信”表达了边关之地消息隔绝的孤寂景象,揭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紧接着,“汉使绝经过”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隔绝感,汉使不再经过此地,意味着信息和交流的中断。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两句通过胡人笳和羌人的笛声,传达出一种哀伤的情绪。胡笳羌笛之音不仅是音乐,更承载着边塞悲凉的气氛和离别之痛。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细腰因为过度的思念而变得更加瘦弱,而别离之泪则如同横飞的波涛,不可抑制。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表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对逝去青春的感慨。恨心长存,美好的时光却一去不返,令人唏嘘。

最后,“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两句以壮阔的意象收束全诗。枯木想要填满大海,显示出无尽的愿望;而对远方青山之下的河流的凝视,则是对遥远故土和亲人深切的眷恋。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离别、哀愁的情感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收录诗词(323)

庾信(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籍贯:北周时期
  • 生卒年:513—581

相关古诗词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二)

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一)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

细尘鄣路起,惊花乱眼飘。

酒醺人半醉,汗湿马全骄。

归鞍畏日晚,争路上河桥。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二)

浮桥翠盖拥,平旦雍门开。

石崇迎客至,山涛载妓来。

水纹恒独转,风花直乱回。

谁能惜红袖,宁用捧金杯。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