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琦公赞光堂

山川固高深,不掩珠玉光。

道人觉物者,明明岂自藏。

奈何一世中,暝醉不我臧。

收敛万古志,风雨一茅堂。

问之默不语,诗成兰蕙香。

山中多卉木,有待而芬芳。

自怜年少时,彻今昼公行。

虚空流水远,天外有鸾凰。

白发此种种,红尘谁茫茫。

嵩少今卜筑,因之归兴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山水本深邃,光芒犹照耀。
修行之人洞察万物,光明岂能自我隐藏。
为何世间纷扰,使我沉醉昏暗中被遗忘。
聚集万世志向,寄寓风雨中的茅屋。
他沉默不言,诗篇却如兰蕙散发香气。
山中花草众多,等待着绽放芬芳。
回忆年轻时光,至今仍觉日行公道。
空中的流水遥不可及,天边有凤凰翱翔。
白发如此繁多,红尘中迷茫何人。
如今在嵩少之地筑居,归乡之情更浓烈。

注释

固:本来、原本。
珠玉:比喻美好的事物。
觉物:洞察万物。
明明:光明磊落。
暝醉:昏暗沉迷。
茅堂:简陋的房屋。
兰蕙:兰花和蕙草,象征高雅。
卉木:各种花草。
彻今:直到现在。
虚空:广阔无垠的空间。
卜筑:选择地点建造居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题琦公赞光堂》。诗中,诗人以山川的高深比喻琦公的才德,赞美其内在的光芒如同明珠美玉般不被遮掩。他称赞琦公是一位洞悉万物的智者,其智慧光明却不自我炫耀。然而,在世俗的昏暗中,琦公的才华并未得到应有的赏识。他的志向深藏于茅堂之中,面对询问,他沉默不语,只有诗篇流露出如兰似蕙的芬芳。

诗人感叹山中的花草树木都有待时机展现芬芳,而自己年轻时未能充分欣赏琦公的才华,如今只能在白天忙碌。他遥想远方的山水和天外的凤凰,寓意着超越尘世的理想与追求。最后,诗人感慨时光流逝,自己已至白发之年,而尘世纷扰,无人能真正理解琦公的高尚情操。他表达了对在嵩山、少室之间筑屋隐居的向往,这使他对归隐的兴致更加强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交织,表达了对琦公的敬仰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题鄜州牡丹

牡丹憎我真恶客,不解饮酒不吟诗。

欣持一尊劝花饮,那知不醉但淋漓。

尔花既醉应似我,耿耿一世几伤悲。

绿珠楼下香犹在,西子舟中意尚迟。

三尺晏婴频欲杀,尔何夭矫寻常为。

沅湘草木共憔悴,幽兰何足九畹滋。

昔人妙语不尔发,顾我安得有好辞。

晚来亦解意自足,秀色直可餐待肥。

形式: 古风

飘流

飘流北客江之左,自问行藏语亦难。

江上即今无盗贼,浪中何日不风寒。

曹潘鼙鼓于兹见,王谢风流何处看。

归客不知朱雀好,但誇明月洛南湾。

形式: 七言律诗

赠江子和兄弟

闻道去年大雨雪,今年园林著花迟。

梅已寂寞桃浅深,胶序闭门那得知。

故人南来将二季,屋里衣香生春姿。

黄蜂紫蝶自颠倒,从容却话初别时。

二季未几能许大,我曹讳老宁非痴。

酥酪醍醐俱可口,何但疗我渴与饥。

本朝亦有江金紫,谁道陈留人物衰。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赠别蓬莱簿林希孟子醇

吾友陈无己,文会班生庐。

是时与林侯,有若同队鱼。

相见元无约,相别讵有谟。

那知数岁后,聚首如当初。

眷言二三子,今来安稳无。

意气充眉宇,比昔姣且都。

乃见松与柏,不似柳与蒲。

怜我守枯禅,谈笑使甘腴。

何如又为别,泪下青霜俱。

男儿志四海,不辱黄金躯。

试看习主簿,穷悴能著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