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人怨

天寒海水惯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

庭中芳桂憔悴叶,井上疏桐零落枝。

寒灯作花羞夜短,霜雁多情恒结伴。

非为陇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肠自断。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寒冷的天气里,海水似乎与我相知相伴,而空荡的床边,明亮的月光却显得不那么和谐。
庭院中的芳香桂花也已枯萎落叶,井边的梧桐树上,稀疏的枝条散落一地。
昏暗的灯光像绽放的花朵,羞于夜晚的短暂,而霜冷时节的大雁总是深情地成群结队。
我并非只是望着陇水思念着远方的秦川,而是这无尽的思念本身,就足以让人心痛欲绝。

注释

天寒:寒冷的天气。
海水:广阔的海洋之水。
惯相知:习惯性地相互理解或相伴。
空床:无人的床铺。
明月:明亮的月亮。
庭中:庭院之中。
芳桂:芬芳的桂花树。
憔悴叶:枯萎凋零的叶子。
井上:井的旁边。
疏桐:枝条稀疏的梧桐树。
零落枝:散落的树枝。
寒灯:昏暗的灯光。
作花:比喻灯光像花一样。
羞夜短:仿佛因夜晚短暂而感到羞愧。
霜雁:经受霜冻的大雁。
多情:富有情感的,此处指大雁结伴飞行的情景。
非为:并不是因为。
陇水:代指远离的或有特定意义的地方。
望秦川:眺望远方的平原,比喻思念远方。
直置:直接地说,换句话说。
思君:思念你。
肠自断:形容极度的悲伤和心痛。

鉴赏

这首诗名为《姬人怨》,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江总之手。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天寒海水惯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 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天气转凉,海水似乎也习惯了这份冷清,而诗人独处的床榻在明月之下显得格外孤单,不共此时之宜。

"庭中芳桂憔悴叶,井上疏桐零落枝。" 这两句通过对植物之凋敝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哀愁。桂树原本是芬芳美好的,现在却变得憔悴不堪;而疏疏的桐树叶子也在风中零落,这些景象都映射出诗人的心境。

"寒灯作花羞夜短,霜雁多情恒结伴。" 这两句则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灯火与雁鸟的情形。寒冷的灯光似乎也感到夜晚太过短暂,以至于连灯火都像是害羞地在闪烁;而霜雪中的雁鸟,则表现出多情且忠诚,总是相伴不离。

"非为陇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肠自断。" 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情与哀痛。并非因对远方陇水或秦川的眷恋,而是在思念亲人之时,那份牵挂如同内心的绳索,被无尽的离愁所扭结,直至断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抒发了深沉的相思之情。每一句都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姬人怨服散篇

薄命夫婿好神仙,逆愁高飞向紫烟。

金丹欲成犹百鍊,玉酒新熟几千年。

妾家邯郸好轻薄,特忿仙童一丸药。

自悲行处绿苔生,何悟啼多红粉落。

莫轻小妇狎春风,罗袜也得步河宫。

云车欲驾应相待,羽衣未去幸须同。

不学箫史还楼上,会逐姮娥戏月中。

形式: 古风

宴乐修堂应令诗

肃城通甲观,承华启画堂。

北宫降恩赏,西园度羽觞。

殊私奉玉裕,终宴在金房。

庭晖连树彩,檐影接云光。

仙如伊水驾,乐似洞庭张。

弹丝命琴瑟,吹竹动笙簧。

庸疏滥应阮,衰朽恧连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梅花落二首(其二)

胡地少春来,三年惊落梅。

偏疑粉蝶散,乍似雪花开。

可怜香气歇,可惜风相摧。

金铙且莫韵,玉笛幸徘徊。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灰]韵

梅花落

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

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

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

满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

金谷万株连绮甍,梅花密处藏娇莺。

桃李佳人欲相照,摘叶牵花来并笑。

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

横笛短箫凄复切,谁知柏梁声不绝。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