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献书毕帖赞

士之以道义相从,岂计其功,而况乎公。

当其任紬绎唐事之寄,所以极简编之从容。

亦既上成书于迩英,而公犹得以三百年之鉴,信其遗风。

则是一纪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兰台,片言帝聪,考槃弗为,皦然初终,尤以见公之于元丰。

盖尽其魏阙之心,而裕陵之于温国,未尝不知其畎亩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诋斥之诬,吁嗟麟穷。

形式:

翻译

志士以道义相随,岂在乎个人功劳,更何况在公心之上。
他在处理繁重的唐代事务时,态度从容,致力于整理典籍。
他的著作已在近臣中完成,且凭借三百年的历史镜鉴,他坚守遗风。
这长久的努力,正是为了成就流传百世的功绩。
石渠和兰台,他的言论直达圣听,即使身处闲逸,始终如一,尤其体现在他对元丰的贡献。
他尽显对朝廷的忠诚,而裕陵对温国公的了解,也深知他在田野间的赤诚。
这份文献的存在,体现着公公正直的心意。诋毁之言是无稽之谈,感叹他的清白直到最后。

注释

士之以道义相从:志士以道义相随。
岂计其功:不在乎个人功劳。
公:公心。
紬绎唐事:处理唐代事务。
极简编之从容:态度从容,整理典籍。
上成书于迩英:在近臣中完成著作。
三百年之鉴:三百年的历史镜鉴。
一纪之淹:长久的努力。
百世之功:流传百世的功绩。
石渠兰台:朝廷官署。
考槃弗为:身处闲逸。
皦然初终:始终如一。
元丰:指某个时期或人物。
魏阙之心:对朝廷的忠诚。
裕陵:可能指某位皇帝。
温国:可能指某封地或爵位。
诋斥之诬:诋毁之言。
麟穷:清白直到最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岳珂对范正献(范祖禹)的一篇书帖的赞美。诗中赞扬了范正献以道义为准则,不计个人功名,致力于整理历史事务,其著作《紬绎唐事》深得皇帝赞赏。他的贡献不仅限于一时,而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同石渠兰台的智慧,片言之间显现出他对元丰时代的忠诚。诗中提到裕陵(宋神宗)虽知范正献在田野间的忠诚,但更看重他的朝廷之志。最后,诗人强调这份书帖的留存,正是范公内心坦荡的见证,对于诋毁者的无端指责,他如同麒麟般清白到底。整首诗表达了对范正献高尚品德和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范正献奏议帖赞

思魏徵之棠,不如列疏屏之十渐。

爱卫公之柏,不如存丹扆之五箴。

谏说岂腾口,格君当以心。

想引笔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

追古事以比迹,见忠臣之虑深。

是虽不足契当时之感悟,不犹可以镜方来之佞壬。

此左氏所以愤乾溪之痛,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

形式:

范参政书怀诗帖赞

当平世而概想斋坛之国士,因送客而遂及阳关之旧知。

盖拊髀之思,在上弗替。

故淳熙之士夫,亦不敢一日而忘可将之奇。

斯帖之传,固未易例以近世之诗也。

形式:

范参政行台两司常州成都四帖赞

纵之而矩不逾,敛之而锋无馀。

实蕴而华敷,云烂而霞舒。

虽曰近世之书,亦足以为轩几之娱。

久而信,信而传,其殆留而为后世之须。噫嚱石湖。

形式:

范忠宣南都帖赞

符祐战,九河溢,砥柱植兮。

圭确竞,天地昏,清风涤兮。

大中之道,关百圣而不熄兮。

用之不失其时,公独得兮。

公笔之不倚,而字之不泐兮。

公意之不偏,而态之不迫兮。

我观此书,公心尚可觌兮。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