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校书挽诗

高志峥嵘局九州,直从人表着先筹。

青囊书在鬼神泣,黄绢辞高冰雪羞。

槐里但知矜折角,兰台无复问长头。

玉棺夜入青云去,山是人非白鹤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挽诗《冯校书挽诗》由宋代诗人魏了翁所作,通过对逝者冯校书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其高尚的志向与卓越的才华。

首联“高志峥嵘局九州,直从人表着先筹”,开篇即以“高志”点明冯校书的远大抱负与不凡气度,将其置于广阔的九州大地之上,凸显其视野之广和理想之高。同时,“直从人表着先筹”则赞扬他能洞察先机,超前思考,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预见性。

颔联“青囊书在鬼神泣,黄绢辞高冰雪羞”,进一步描绘冯校书学问深厚、文采斐然的形象。青囊书典指道家秘籍,此处暗喻冯校书学识渊博,连鬼神也为之动容;黄绢辞则指其文辞优美,如冰雪般纯洁高雅,令人叹为观止。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极尽赞美之能事,凸显冯校书在学术与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颈联“槐里但知矜折角,兰台无复问长头”,通过对比手法,将冯校书与世俗之人进行区分。槐里、兰台分别代表官场与文坛,这里暗示冯校书虽身处官场与文坛,却并不为名利所累,而是坚守本心,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高洁。通过“矜折角”(意为追求功名)与“问长头”(可能指询问或关注官职的高低)的对比,强调了冯校书不同于常人的高远追求。

尾联“玉棺夜入青云去,山是人非白鹤愁”,以冯校书去世后的情景收束全诗。玉棺象征其遗体,青云则暗喻天堂或仙界,表达了对冯校书离世的哀悼之情。同时,通过“山是人非”与“白鹤愁”(白鹤可能象征冯校书的灵性或灵魂),进一步强化了对逝者的怀念与不舍,同时也寄托了对冯校书高尚人格与精神追求的永恒追思。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冯校书生平事迹的简要回顾与高度评价,不仅展现了其在学术与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更突出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与精神追求,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悼念之作。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李参政夫人张氏挽诗(其二)

衔命龙荒日,危机呼吸閒。

内言知勉正,时事迄多难。

误国头颅去,和戎使节还。

至今为厉梗,抚事不胜潸。

形式: 五言律诗

何府君挽诗(其二)

橐装随宝剑,将水过荆州。

世事云翻手,客程风打头。

空回剡溪棹,莫挽海山舟。

欲报何嗟及,堂堂閟一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颂古十一首(其十)

光境俱忘与未忘,杀人利剑活人鎗。

太平时节浑无用,夜夜神光射斗旁。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送梦窗和尚住净慈

志公有语问思大,东涧无言记梦窗。

今日梦窗下山去,笑他思大舌头长。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