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九疑第二峰

九疑第二峰,其上有仙坛。

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

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冠。

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

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峦。

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第二高峰是九嶷山,山顶上建有仙人祭坛。
杉树松林映衬着飞瀑流泉,郁郁葱葱耸入云端。
什么人居住在这地方?听说是鲁国女子成道姑。
不知她已活了几百春,静坐修行服用金丹求仙。
传说她羽化飞升那天,云中仙鹤布满了山峰。
世间凡俗中有这样高人,人们只能远望空自感叹。

注释

九疑:指九嶷山,中国湖南省南部名山,传说中舜帝埋葬的地方。
第二峰:指九嶷山中的第二高峰。
仙坛:供仙人祭祀或修炼的平台。
杉松:指杉树和松树,常绿乔木,这里形容山林茂密。
飞泉:从高处急落的泉水,即瀑布。
苍苍:深绿色,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云端:云中,形容位置很高。
何人:什么人。
鲁女冠:来自鲁地(今山东一带)的女道士。
几百岁:形容年龄非常大,这里是夸张的说法,指长寿。
燕坐:安坐,静坐。
饵金丹:食用金丹,古代道教认为金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或得道成仙。
羽化:道教术语,指修行者灵魂脱离肉体飞升成仙。
云鹤:云中的白鹤,常被用作仙人的坐骑或伴随仙人的象征。
峰峦:山峰和连绵的山峦。
妇中:妇女之中。
高人:德行或技艺超群的人,这里指得道的女道士。
相望:互相遥望,远观。
空长叹:只能白白地、无奈地叹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仙境般的景象,诗人攀登至九疑山的第二峰,发现峰上有一片神秘的仙坛。杉松树木茂密,以至于映照着天上的飞泉,苍苍绿色一直延伸到云端,营造出一片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人好奇地询问居住在此处的是何方高人,传说中有一位鲁女冠,她不知已经活了多少岁,只见她安坐着吞服着金丹,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

诗中的“燕坐饵金丹”一句,透露出鲁女冠对修炼成仙的渴望与执着。据传说,当她羽化登仙之时,云间会出现鹤群翱翔,充满了神话色彩和仙境奇遇。

最后两句“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则表达了诗人对鲁女冠的敬仰与向往,以及面对这位已然超脱尘世的女性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诗人在这里既是在描绘眼前的景色,也是在抒发自己对于高洁、自在生命状态的无限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仙界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凡尘、追求永恒之美好的一种情怀,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道教文化的深刻吸纳和艺术转化。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登白云亭

出门见南山,喜逐松径行。

穷高欲极远,始到白云亭。

长山绕井邑,登望宜新晴。

州渚曲湘水,萦回随郡城。

九疑千万峰,嵺嵺天外青。

烟云无远近,皆傍林岭生。

俯视松竹间,石水何幽清。

涵映满轩户,娟娟如镜明。

何人病惛浓,积醉且未醒。

与我一登临,为君安性情。

形式: 古风

登殊亭作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形式: 古风

詶裴云客

自厌久荒浪,于时无所任。

耕钓以为事,来家樊水阴。

甚醉或漫歌,甚闲亦漫吟。

不知愚僻意,称得云客心。

云客方持斧,与人正相临。

符印随坐起,守位常森森。

纵能有相招,岂暇来山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酬孟武昌苦雪

积雪闲山路,有人到庭前。

云是孟武昌,令献苦雪篇。

长吟未及终,不觉为凄然。

古之贤达者,与世竟何异。

不能救时患,讽谕以全意。

知公惜春物,岂非爱时和。

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

奸凶正驱驰,不合问君子。

林莺与野兽,无乃怨于此。

兵兴向九岁,稼穑谁能忧。

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

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

皇天复何忍,更又恐毙之。

自经危乱来,触物堪伤叹。

见君问我意,只益胸中乱。

山禽饥不飞,山木冻皆折。

悬泉化为冰,寒水近不热。

出门望天地,天地皆昏昏。

时见双峰下,雪中生白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