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挥毫文战偶搴旗,待诏金华亦偶为。

白社遽当宗伯选,赤心旋遇圣人知。

九霄得路荣虽极,三接承恩出每迟。

职在台司多少暇,亲师不及舞雩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偶尔挥笔参与文战,也曾受命于金华殿
突然被选为尚书之职,深感荣幸却来之不易
位列高官虽显赫,蒙受圣恩却总觉时机难得
身居要职常忙碌,无法像古人那样亲近老师和参与祭祀

注释

挥毫:挥动毛笔,指写作或诗词创作。
文战:文学上的较量或竞赛。
待诏:等待皇帝的诏令,指受命于朝廷。
金华:古代宫殿名,这里代指朝廷。
白社:古代官署名,这里指尚书省。
宗伯选:宗伯是尚书的别称,这里指被选为尚书。
圣人知:圣人指皇帝,表示受到皇帝赏识。
九霄: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的地位。
三接:三次接见,表示多次受到恩宠。
舞雩:古代鲁国的一种祭祀活动,此处象征闲暇时光。

鉴赏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其作者王溥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人物。诗中充满了对权力、地位与个人荣耀的追求和思考。

"挥毫文战偶搴旗,待诏金华亦偶为。"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学者或官员在文书上疾书挥毫,时不时地拿起笔来应对朝廷的召命,或是随手撰写一些文件,这些行为都是他职责所需完成的。在"待诏金华"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权力中心的依赖和期待。

"白社遽当宗伯选,赤心旋遇圣人知。"

这里诗人自比为白社(古代贤才之称),表达了自己的才能得到宗庙中的选拔,并且以赤诚之心希望能被圣明的君主所了解和赏识。

"九霄得路荣虽极,三接承恩出每迟。"

诗人通过这两句强调自己在仕途上的成功,尽管达到了顶峰,但对于朝廷恩宠的期待依然不减。在“九霄”与“三接”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宇宙秩序的尊重。

"职在台司多少暇,亲师不及舞雩时。"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职责的认知,以及对于学习和修养的渴望。在“舞雩”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对于学习和个人成长的一种急切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才华、仕途成功以及对权力与知识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状态。王溥以其精湛的笔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创作出这首充满深意的诗篇。

收录诗词(5)

王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选择将帅,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谥文献

  • 字:齐物
  • 籍贯:宋初并州祁
  • 生卒年:922年-982年

相关古诗词

寄邓洵美

衡阳归雁别重湖,衔到同人一纸书。

忽见姓名双泪落,不知消息十年馀。

彩衣我已登黄阁,白社君犹葺旧居。

南望荆门千里外,暮云重叠满晴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谢进士张翼投诗两轴

清河诗客本贤良,惠我新吟六十章。

格调宛同罗给事,功夫深似贾司仓。

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好去蟾宫是归路,明年应折桂枝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句(其一)

两制职官三十客,自怜荣耀老莱衣。

形式:

大涤洞

轧轧篮舆松径间,晚风吹雨逼人寒。

断崖蹲虎停云湿,一水飞蛟醉眼看。

空翠万重藏绝景,夜光千丈浴神丹。

青鞋布袜吾能办,未觉丹躯羽化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