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读史杂述(其七)》为题,由明代诗人魏学洢所作。诗中描绘了历史上的悲剧场景,通过“番儿歌阿干,鲜卑山色寒”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遥远而悲凉的历史时刻。
“阿干歌声苦,鲜卑水酸楚”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情感的沉重与哀伤,仿佛是通过歌声和水流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接下来,“武皇虎豹威,猛力廓郊圻”描述了权力者的威严与扩张,然而这种力量的背后,却是骨肉相残的残酷现实。“骨肉快相啖,诸儿还日稀”一句,直接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无情与残忍,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与悲哀。
“秦川血没腕,六宫已灰飞”则将视角转向更为广阔的战场与宫廷,用“血没腕”和“六宫已灰飞”这样的极端景象,展现了战争与权力更迭带来的巨大破坏与牺牲。
最后,“为歌阿干曲,曲终泪沾衣”收尾,诗人以自己的泪水回应了历史的悲歌,表达了对过去悲剧的深深感慨与同情。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对人性、权力与战争的深思。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思想深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