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十一首(其二十四)

亦知袁景倩,不敌萧道成。

正如一木支,无救大厦崩。

顾谓其子最,名义古所敦。

汝不失孝子,我不失忠臣。

尔时刘尚书,父子亦殒身。

百姓为之谣,可怜石头城。

石头真可怜,褚渊空复生。

举止有如此,何面堪向人。

不能杀袁刘,寒士分固应。

出语胡不避,功曹名至今。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咏史三十一首(其二十四)》由清代诗人黄毓祺创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与讽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首句“亦知袁景倩,不敌萧道成”,以袁景倩与萧道成为例,暗喻在权力与道德的较量中,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抗衡。接着“正如一木支,无救大厦崩”进一步强调,单个个体的努力无法挽救整体的衰败,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结构的脆弱与不稳定。

“顾谓其子最,名义古所敦”转而讨论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指出即使在道德层面追求卓越,也难以避免整体命运的沉沦。“汝不失孝子,我不失忠臣”则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个人角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角色的局限性。

“尔时刘尚书,父子亦殒身”提到历史上的刘尚书及其家族的悲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即即便在权力与道德的双重压力下,个人也无法完全逃脱命运的安排。“百姓为之谣,可怜石头城”通过民众的反应,展现了社会对于这一事件的普遍同情与哀叹。

“石头真可怜,褚渊空复生”将目光转向历史中的另一人物褚渊,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举止有如此,何面堪向人”则直指人性的虚伪与矛盾,提出了对社会风气的质疑。

最后,“不能杀袁刘,寒士分固应”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与残酷,寒士的命运往往被忽视或牺牲。“出语胡不避,功曹名至今”则以讽刺的口吻,批评了社会中某些人的言行不一,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过度美化。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与讽刺,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收录诗词(167)

黄毓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三十一首(其二十五)

侯景陷吴兴,太守书生耳。

战败整衣坐,视死如脱屣。

吾忝任专城,朝廷危至此。

不能力匡复,是则深可耻。

景犹怜悯之,欲存其一子。

自分吾一门,己在鬼录里。

安能就尔胡,乞恩以贷死。

世人恶无后,苟活聊尔尔。

侧闻张也风,亦可少愧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咏史三十一首(其二十六)

晋阳初起甲,适从犹未决。

欲鼓行而西,仍恐进不克。

屈突凭坚城,退则为所蹑。

此策乃危道,腹背须受敌。

莫若攻河东,主之自裴寂。

公子曰不然,兵贵风雨疾。

吾席累胜威,西人望风匿。

智勇不及措,取同振槁叶。

倘顿坚城下,安坐糜日月。

众心既以离,大事去可惜。

济河定关中,约法十二则。

何哉隰城尉,一见如旧识。

何哉马邑丞,一呼忘旧隙。

壮士置幕府,参军置记室。

羲声布遐迩,文武焕然集。

而顾立幼君,盖其心欲得。

自为大丞相,总揆加九锡。

然后攘取焉,掩耳盗铃习。

前恭与后恭,两帝寻一辙。

神尧视世充,亦复何差别。

盖于起兵初,声罪讨弑逆。

吊民数淫虐,遍移四方檄。

庶几踵汤武,不循魏晋述。

尔时诸君子,惜哉见未及。

泰山有道士,献书魏公密。

当乘士马锐,直指江都邑。

执取独夫广,号令天下一。

斯谋奇而正,安往无俊物。

或隐于屠贩,或寄于盗贼。

优游黄冠中,乃见徐洪客。

郑公发迹等,出处故殊绝。

言可得而闻,招之不可得。

翩翩失所往,岂蹈烟雾窟。

不然縠城隅,全身化为石。

形式: 古风

咏史三十一首(其二十七)

贞观二年诏,谋反岂独为。

何患事不发,告密亦有宜。

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斩之。

君臣逃两然,可以此理推。

笑杀不义侯,受封建武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咏史三十一首(其二十八)

武氏窃神器,祸心久包藏。

爱子幽别宫,他族称天潢。

神功闰十月,国老同平章。

次年三月间,召还卢陵王。

史官所纪载,从容仍慨慷。

栉风沐雨劳,定鼎繇文皇。

遽移而之他,毋乃天意伤。

姑侄与母子,孰亲须揣量。

千秋传子孙,庙食垂无疆。

未闻侄天子,为姑立蒸尝。

至性相感悟,反周复为唐。

取日于虞渊,咸池洗其光。

潜授与五龙,夹之以飞翔。

时贤意我公,委蛇别有长。

淫奴可比肩,北面妩媚娘。

浴兰莫振衣,弹冠毋沐芳。

至人贵同尘,绕指百鍊刚。

君子曰不然,论世可得详。

先是被罗告,考掠神扬扬。

大周革命初,万物新锋铓。

旧臣反是寔,诛戮分所当。

皇天后土临,牵引何肺肠。

被面血淋漓,触柱头颅强。

廷诤守丹陛,屡试于危亡。

纡徐浊河中,清济流不妨。

奋起北斗南,独步谁颉颃。

曷当任术数,破觚刓其方。

权者衡重轻,道非反经常。

与其凫泛泛,吾宁驹昂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