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
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诗中首句“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的向往之情。"庐阜"即指佛教中的寺院,东林寺在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文化精神的寄托。而“良游耻未曾”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未能亲临此地的遗憾和向往。
接下来的“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则展示了诗人从尘世俗务到心灵超脱的转变。"半生"意味着生命的一大半时间都在官场中度过,而"一日对禅僧"则表明诗人突然之间面对禅宗僧侣,体现出一种精神上的突破和顿悟。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与修行生活的画面。"泉远"暗示了寺院周围环境的清幽,而"携茶看"则是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一种悠然自得。"峰高"形象地表达了登临之难,"结伴登"则体现出修行者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攀登的精神。
末句“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中,“迷津”比喻世间纷扰复杂,而“出门”则象征着超脱尘世。"子细问三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深义的探求和向往,其中"三乘"指的是声闻、缘觉和菩萨三种修行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东林寺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官员到佛教修行者的内心转变过程,以及对佛法深邃智慧的追求。
不详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犹自莓苔马迹重,石嵌泉冷懒移峰。
空垂凤食檐前竹,漫拔龙形涧底松。
隔岸青山秋见寺,半床明月夜闻钟。
谁能惆怅磻溪事,今古悠悠不再逢。
履迹遍莓苔,幽枝间药裁。
枯杉擎雪朵,破牖触风开。
泉自孤峰落,人从诸洞来。
终期宿清夜,斟茗说天台。
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
何必天台寺,幽蝉瀑布房。
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
更看道高处,居侯题翠梁。
超达陶子性,留琴不设弦。
觅句朝忘食,倾杯夜废眠。
爱月影为伴,吟风声自连。
听此莺飞谷,心怀迷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