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履迹遍莓苔,幽枝间药裁。
枯杉擎雪朵,破牖触风开。
泉自孤峰落,人从诸洞来。
终期宿清夜,斟茗说天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隐逸之人的宁静与自在。
"履迹遍莓苔"表明隐者漫步于覆盖着野草的地面,既是对其隐居环境的一种描绘,也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幽枝间药裁"则显示了隐者的生活自给自足,他们会在深山中寻找药材,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枯杉擎雪朵"写出了冬日里枯萎的杉树上飘落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清冷的氛围。"破牖触风开"则描绘了隐者居所的简陋和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即便是窗户也许因年久失修,但在风中轻轻摇曳,带来的是一丝生机。
"泉自孤峰落"和"人从诸洞来"两句交织出山谷间泉水潺潺、人们穿行于洞穴之间的景象。这里的"泉"与"人"构成了一种动静对比,表达了隐者既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又不远离世人的生活。
最后两句"终期宿清夜,斟茗说天台"则是诗人表达自己长久居住在这宁静的夜晚,以及在山中品茗(饮茶)的悠然自得。这里的"说天台"可能指的是对远方山峰的凝望,或是心向往着某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不详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
何必天台寺,幽蝉瀑布房。
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
更看道高处,居侯题翠梁。
超达陶子性,留琴不设弦。
觅句朝忘食,倾杯夜废眠。
爱月影为伴,吟风声自连。
听此莺飞谷,心怀迷远川。
谢城还拥入,师以接人劳。
过午休斋惯,离经吐论高。
顶寒拳素发,珠锐走红绦。
终忆泉山寺,听猿看海涛。
惠化如施雨,邻州亦可依。
正衙无吏近,高会觉人稀。
海日旗边出,沙禽角外归。
四明多隐客,闲约到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