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

伫立松根久,秋风吹敝衣。

回望万山合,山高身愈微。

茕茕百岁人,寒暑恒相违。

嗒然忘形骸,万里如初归。

廓落匪宇宙,目前徒清机。

视听还寻常,色响仍昔时。

沙静归鸿晚,溪深落叶迟。

白云终何来,明月寒更辉。

一滴鼓洪溟,古是今谁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站立在松树根旁,面对着秋风和群山的景象,展现了深沉的哲思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伫立松根久”,描绘了诗人的孤独身影,长时间地站在松树根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秋风吹敝衣”一句,不仅写出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外界环境的交融。

“回望万山合,山高身愈微”两句,通过对比山的高度与人的渺小,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山峦连绵,仿佛与天相接,而人在其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种对比,激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茕茕百岁人,寒暑恒相违”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个体生命置于时间的长河中,强调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然而,尽管时光流转,四季更替,人们依然在其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意义。

“嗒然忘形骸,万里如初归”则表达了诗人超越物质束缚,心灵回归自然的境界。在宁静与和谐中,仿佛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忘记了自我,找到了最初的归属感。

“廓落匪宇宙,目前徒清机”两句,或许是在探讨宇宙与个体的关系,指出宇宙的广阔与复杂,并非仅仅局限于物质世界,而是包含了更为深远的精神层面。当前的思考与行动,应当基于对宇宙整体的理解与尊重。

“视听还寻常,色响仍昔时”则回到了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感知上,强调了自然界的稳定与不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四季更迭,自然规律依旧遵循其常。

“沙静归鸿晚,溪深落叶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归鸿(大雁)在黄昏时分缓缓飞行,溪水深处落叶缓缓飘落,这些细节都充满了诗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白云终何来,明月寒更辉”则以白云与明月为喻,探讨了事物的起源与永恒的主题。白云从何处来,又将去向何方?明月在寒冷的夜晚更加明亮,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有光明与希望的存在。

最后,“一滴鼓洪溟,古是今谁非”以一滴水击打大海的比喻,表达了时间的无垠与历史的轮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文明,都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变化,但总有不变的真理与永恒的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哲理思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自然和谐中寻找到的心灵慰藉与精神升华。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长啸

长啸千峰顶,下方闻不闻。

倚杖落红叶,开畬烧白云。

云端邈天际,不见其中人。

树下一敛目,隔山来斧斤。

丁丁彻遐迩,寂感乃愈纷。

声象体自玄,圣哲无所云。

坐起翘青冥,高低阳雁群。

形式: 古风

世间维有梦,可以识吾心。

见闻铄觉知,动止久非真。

譬如镜里像,万状无疏亲。

中宵悬崇台,形影安所陈。

忽当炬与日,始悟光生尘。

梦中境何从,只是床上人。

觉知不及谋,一息成古今。

寸心岂出入,翕辟谁为因。

登高揽八方,邈然散遐襟。

所见皆人外,海岳摇参辰。

驰目不能返,焉知吾有身。

形式: 古风

萤火

腐草生岂易,飘零信此身。

谁怜玄夜苦,微光远趁人。

白日不可见,难为平旦心。

冥冥泱漭中,随风忘高深。

迢迢自星汉,所照非长林。

烈炬限华堂,耿耿遗中情。

夕露安足畏,晨晞吾独矜。

聊以托荒秽,薄翅且从今。

形式: 古风

疾风

疾风欻然至,无人窗自开。

折木震岩谷,黑云变楼台。

耳目不为易,知非大块颓。

死故从所生,宠辱恒相推。

物理本自然,而乃重徘徊。

此疑尽一世,终古无能裁。

绝虑求真诠,冥然失从来。

一觉山雾晴,万壑馀清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