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维有梦,可以识吾心。

见闻铄觉知,动止久非真。

譬如镜里像,万状无疏亲。

中宵悬崇台,形影安所陈。

忽当炬与日,始悟光生尘。

梦中境何从,只是床上人。

觉知不及谋,一息成古今。

寸心岂出入,翕辟谁为因。

登高揽八方,邈然散遐襟。

所见皆人外,海岳摇参辰。

驰目不能返,焉知吾有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梦境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心灵与现实、自我认知与外界感知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世间维有梦,可以识吾心”开篇,指出梦境是理解内心世界的窗口。接着,“见闻铄觉知,动止久非真”,表达了对日常感知和行为的怀疑,认为它们可能并非真实反映自我。

“譬如镜里像,万状无疏亲”,将梦境比作镜子中的影像,强调梦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诗人进一步阐述,夜晚的梦境如同悬在空中的崇台,形影分离,难以寻觅其所在。

“忽当炬与日,始悟光生尘”,暗示在醒来的瞬间,意识到梦境中的光(象征着幻象)终归会化为尘埃,揭示了梦境的本质。诗人接着追问:“梦中境何从,只是床上人”,质疑梦境的来源,指出梦境中的主体不过是床上的自己。

“觉知不及谋,一息成古今”,表达了觉醒时的恍惚感,仿佛一瞬之间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变化。诗人继续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寸心岂出入,翕辟谁为因”,提出心灵的活动是否自有其规律,还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最后,“登高揽八方,邈然散遐襟”,诗人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广阔的世界,心灵得到了释放。他感慨于所见之景皆超脱于世俗之外,海岳摇动,星辰闪烁,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宏大视野。

“驰目不能返,焉知吾有身”,表达了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似乎在问:在如此广阔的宇宙面前,我究竟是谁?这首诗通过梦境的探索,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现实与虚幻、心灵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萤火

腐草生岂易,飘零信此身。

谁怜玄夜苦,微光远趁人。

白日不可见,难为平旦心。

冥冥泱漭中,随风忘高深。

迢迢自星汉,所照非长林。

烈炬限华堂,耿耿遗中情。

夕露安足畏,晨晞吾独矜。

聊以托荒秽,薄翅且从今。

形式: 古风

疾风

疾风欻然至,无人窗自开。

折木震岩谷,黑云变楼台。

耳目不为易,知非大块颓。

死故从所生,宠辱恒相推。

物理本自然,而乃重徘徊。

此疑尽一世,终古无能裁。

绝虑求真诠,冥然失从来。

一觉山雾晴,万壑馀清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酬客

客问我何意,萧然住此山。

我答客何愚,何不观我颜。

我颜又不戚,我心何曾顽。

我非武陵人,亦非南阳贤。

又非无为谓,终日长窅然。

一衲三十载,夏热冬犹寒。

客至无美酒,烹葵酌流泉。

相对无游辞,所举楞伽篇。

日入群动息,连床同夜禅。

终宵松风声,至晓不得眠。

我有懒瓒计,放足且随缘。

觉来日已高,此诀不可传。

形式: 古风

莫厌贫十二首(其一)

人生莫厌贫,厌贫多所许。

食贫许粱肉,始觉薇藿苦。

衣贫许章黻,皮褐畏予侮。

粱肉岂不甘,所恶呼尔与。

章黻匪不华,君子贵自处。

凤凰巢椅桐,游鱼乐繁渚。

上下忘其天,各自矜鳞羽。

离离田上苗,丁丁远山斧。

田窦虽足歆,宵旦移寒暑。

萌隶终岁赡,毋宁询季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