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读史述(其十六)诸葛亮》由明代诗人魏学洢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描绘,展现了对忠诚与知人的深刻思考。
首句“受托诚不易”,开篇即点明了诸葛亮接受重任的不易,体现了他所承担的责任之重。接着,“知人良独难”一句,道出了识别人才的困难,暗含了诸葛亮在选择辅佐者时的谨慎与挑战。
“南阳虽子房,谁为酂与韩。”这里以汉初名臣张良(字子房)为例,对比诸葛亮身边缺乏类似贤能的助手,表达了对诸葛亮在蜀汉时期人才匮乏的感慨。
“将相兼簿书,心中多苦酸。”诸葛亮不仅需要处理国家大事,还要处理日常文书工作,这无疑增加了他的负担和压力,内心的苦楚不言而喻。
“十出九空归,一身亦凋残。”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为国事奔走四方,却常常劳而无功,身心俱疲的情景,表现了他的辛劳与牺牲。
最后,“为君歌梁父,中夜发长叹。”诗人通过引用三国时期曹操所作的《短歌行》中的“梁父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并借以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一生辛劳的深切同情与感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的回顾与反思,既赞美了他为国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也揭示了历史人物面临的复杂境遇与挑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