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其四)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翻译

是不举烟火的寒食节,名贵的树木在园子里隐隐透出绿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风中瑟瑟抖动着。薰笼内,焚烧香料的博山炉还微微透出暖气。深浓的春色围着小小的阁楼,在轻柔的雨声里,我们做着温馨的梦。
在我们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鲤鱼哪一天才能来到呢?它捎来的,该是一封包裹着千愁万恨的信吧!还记得,我们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认识的,由于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许此刻她正含着泪,在独自寻找那片片残红罢!

注释

金谷:金谷园,本为晋代石崇的别墅,这里代指词人的宅第。
嫩寒:微寒。
博山:指香炉。
薰笼:罩在香炉上的竹笼。
别浦:分别的水边。
鲤鱼:指书信。
锦书:用锦织成的信,一般指情书。
用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其夫事。
随分:照例,相应。
残红:残花。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卷,以金谷园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金谷无烟宫树绿",开篇即以金谷园的翠绿宫树渲染出春天的生机盎然,但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因为"嫩寒生怕春风",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博山微透暖薰笼",博山炉散发出的暖意透过熏笼,温暖了小楼内的空间,与室外的微寒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感伤的氛围。在这样的春色与梦境中,诗人思念远方的人,"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表达了对相聚的期盼和离别的无奈。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借鲤鱼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亲朋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愁绪。"海棠花下去年逢",回忆起去年海棠花开时的相遇,更增添了此刻的孤独和失落。

最后两句"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通过写海棠花的凋零,寓言自己的消瘦和憔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整首词以景抒情,情感深沉,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其二)和王道夫信守韵,谢其为寿,时作闽宪

记取年年为寿客,只今明月相随。

莫教弦管便生衣。引壶觞自酌,须富贵何时。

入手清风词更好,细书白茧乌丝。

海山问我几时归。枣瓜如可啖,直欲觅安期。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二)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

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

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二)醉宿崇福寺,寄祐之以仆醉先归

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

四更霜月太寒生。被翻红锦浪,酒满玉壶冰。

小陆未须临水笑,山林我辈钟情。

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一)和南涧韵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