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暮感怀

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

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

奈至一岁除,未有严气升。

坐思崆峒间,负雪山千层。

虽受栗冽僵,愈此秽浊蒸。

感激昆仑祇,一气吹丘陵。

炎埃灭无遗,古色万里兴。

我病一洗濯,怀抱失所憎。

因思大羽猎,属车上崚嶒。

六军骑皆骏,争先雪中登。

天时倾人意,踊跃士气增。

大义虽不杀,四方慑兵棱。

今此效安在,东南塞犹乘。

将帅色凋槁,蚍蜉势趫腾。

惨错天运内,止戈信谁能?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翻译

荒山尚未降雪,野外的水流并未结冰。
冬季已过一半,阳光依然强烈而傲然。
然而新的一年即将结束,严寒之气还未降临。
我独自坐在想那高远的崆峒山,背靠着千层积雪的高山。
即使身处寒冷,我更厌恶这污浊的环境。
感激昆仑的力量,它的一股清风吹过,使丘陵焕然一新。
炎热的尘埃消失无踪,古老的色彩重焕生机。
我的疾病仿佛被洗涤,心中的恨意也消散了。
于是我想起宏大的狩猎,驾车驰骋在峻峭的山岭上。
六军的骑兵都是骏马,争先恐后地在雪地中攀登。
天时顺应人心,战士们的士气高昂。
正义虽然不以杀戮为目的,但四方的敌人都畏惧我们的军威。
如今这样的景象在哪里?东南边疆仍然动荡不安。
将领们面色憔悴,而小人物却势头强劲。
命运的惨淡交错在天道之中,何时才能真正停止战争?

注释

腊:指冬季。
浮阳:强烈的阳光。
一岁除:新的一年结束。
崆峒: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栗冽:寒冷。
昆仑:古代神话中的西方神山。
炎埃:炎热的尘埃。
大羽猎:大规模的狩猎活动。
兵棱:军队的威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巩的《冬暮感怀》,描绘了冬季景象以及诗人的感慨。首句“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展现了初冬时节的景象,山未积雪,水未结冰,透露出一丝暖意。接着,“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写出了冬季过半,但阳光依然强烈,显示出冬日的坚韧。

然而,诗人意识到冬季即将过去,严寒并未到来:“奈至一岁除,未有严气升。”他想象着置身于高寒的崆峒山,面对千层雪山,即使面临冰雪之冷,也觉得比现实中的污浊更清新。“感激昆仑祇,一气吹丘陵”象征着希望与力量,期待春天的到来,驱散炎热和尘埃。

诗人感慨自己疾病缠身,但内心渴望洗涤污垢,忘却憎恨:“我病一洗濯,怀抱失所憎。”他联想到古代的大狩猎场景,士兵们在雪地里奋勇争先,象征着士气高昂。“大义虽不杀,四方慑兵棱”表达出正义的力量,即使不诉诸武力,也能震慑四方。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今此效安在,东南塞犹乘”,边疆的战事仍在继续,将领们疲惫不堪,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惨错天运内,止戈信谁能?”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期盼跃然纸上。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冬日景色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高尚品德和正义力量的追求。

收录诗词(457)

曾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字:子固
  •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57

相关古诗词

北风

北风动地江翻天,我坐极浦维空船。

浮云冥冥下无日,老树自摆相樛缠。

薰琴空闻不可见,应已久绝朱丝弦。

遂令阴飙自回斡,安得岁物无疵愆。

江头酒贱且就醉,勿复著口问陶甄。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北渚亭

四楹虚彻地无邻,断送孤高与使君。

午夜坐临沧海日,半天吟看泰山云。

青徐气接川原秀,常碣风连草木薰。

莫笑一樽留恋久,下阶尘土便纷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北渚亭雨中

振衣已出尘土外,卷箔更当风雨间。

泉声渐落石沟涧,云气迥压金舆山。

寒沙漠漠鸟飞去,野路悠悠人自还。

耕桑千里正无事,况有樽酒聊开颜。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北湖

常时泛西湖,已觉烟水永。

北堤复谁开,长涵一川静。

久幽繇地偏,跬步人迹屏。

我初得之喜,指顾辟榛梗。

种花延妙香,插柳待清影。

飞梁通两涯,结宇临四境。

包罗尽高卑,开拓极壬丙。

洒然尘滓消,恍尔心目醒。

兴物振滞淹,如人出奇颖。

日携二三子,杖屦屡观省。

念时方有为,众智各驰骋。

独此得逍遥,固知拙者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