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挽歌(其一)

双辙出郭门,绵绵东西道。

送死多于生,几人得终老。

见此切肺肝,不如归山好。

不闻哀哭声,默默安怀抱。

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

世间寿者稀,尽为悲伤恼。

形式: 古风

翻译

两行车辙离开城门外,长长的道路绵延东西方向。
送葬的队伍比生活中的场景更为常见,很少有人能安然活到老。
目睹此景,痛心疾首,倒不如归隐山林为好。
听不到悲伤的哭泣声,在宁静中安抚自己的心怀。
时候到了就顺应自然的变化离去,从而避免了活着的忧愁和烦扰。
世间长寿的人如此稀少,大多都为悲伤之事所困恼。

注释

双辙:车轮留下的两条痕迹,这里指代送葬的车队。
郭门:城门外。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东西道:向东向西延伸的道路。
送死:指送葬,处理丧事。
生:日常生活。
终老:活到老,自然老死。
见此:看到这些。
切肺肝:形容极度悲痛,如同刀割肺肝。
归山:归隐山林,比喻远离尘世。
哀哭声:悲伤哭泣的声音。
默默:安静,没有声音。
安怀抱:使内心得到安宁。
时尽:时间到了,指寿命终结。
物化:指死亡,自然界万物变化之一。
免生:避免在生前。
世间:世界上。
寿者:长寿的人。
稀:稀少。
悲伤恼:因悲伤而烦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人生无常和生命脆弱的深刻感悟。开篇便以“双辙出郭门,绵绵东西道”设立了一个悲凉的场景,通过车辙穿越城门、道路延伸的画面,传递了一种离别与哀伤的情愫。

接下来的“送死多于生,几人得终老”更是直击人心,揭示出生命易逝、寿命难以预料的悲凉事实。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死亡的频繁和生命的短暂,以及能够安享晚年者之稀少。

“见此切肺肝,不如归山好”表达了一种逃离世俗纷争,向往自然清净生活的心情。诗人将内心的悲痛与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愿望。

“不闻哀哭声,默默安怀抱”则是诗人面对生离死别时的情感表达。虽然外在没有哀哭之声,但内心却充满了安抚自我的情感,这种沉默中的自我安慰,反映了一种深重的悲伤。

“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则是对时间流逝和自然规律的一种认知。诗人似乎在说,当时间过去,一切都会随之改变,而这种变化也许能够带来一种解脱,减少生活中的忧虑。

最后,“世间寿者稀,尽为悲伤恼”再次强调了生命的珍贵与人们对长寿渴望而难以实现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哀愁。诗人通过这种表达,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接受。

总体来看,这首古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细腻的心理描绘和哲学般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邃而又悲凉的人生观。

收录诗词(70)

于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相关古诗词

古挽歌(其二)

送哭谁家车,灵幡紫带长。

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古挽歌(其三)

可惜罗衣色,看舁入水泉。

莫愁埏道暗,烧漆得千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古挽歌(其四)

阴风吹黄蒿,挽歌度秋水。

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

路转第六峰,传是十里程。

放石试浅深,䃂壁蛇鸟惊。

欲下先襞衣,路底避枯茎。

回途歇嵌窟,整带重冠缨。

及到紫石溪,晻晻已天明。

渐近神仙居,桂花湿溟溟。

阴苔无人踪,时得白鹤翎。

忽然见朱楼,象牌题玉京。

沈沈五云影,香风散萦萦。

清斋上玉堂,窗户悬水精。

青童撞金屑,杵臼声丁丁。

膻腥遥问谁,稽首称姓名。

若容在溪口,愿乞残云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