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彦龄承务还河内

武陵王郎高韵度,鞍马四方在定住。

眼随泉石便吟哦,咳唾珠玑不计数。

我亦悠悠事不羁,浪萍风梗随安之。

少室山前石兰若,邂逅便与同襟期。

兴来岸帻一长啸,清声激越穿云峤。

竹林故事独未泯,人物如君独高调。

秋风猎猎促鸣蝉,归路千山入马鞭。

白袍乌袖宜图画,不羡襄阳孟浩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送王彦龄承务还河内》。诗中描绘了对友人王彦龄归乡的深情送别,以及对其高尚品格和独特气质的赞美。

首句“武陵王郎高韵度”,以武陵王比喻王彦龄,赞扬其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接着,“鞍马四方在定住”则暗示王彦龄虽行遍四方,但最终选择定居,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眼随泉石便吟哦,咳唾珠玑不计数”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王彦龄在自然美景中自由吟咏的情景,其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如同珠玉般珍贵的言语不断涌现。

诗人自述“我亦悠悠事不羁,浪萍风梗随安之”,表明自己同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与王彦龄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

“少室山前石兰若,邂逅便与同襟期”描述了两人在少室山前相遇,心灵契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接下来,“兴来岸帻一长啸,清声激越穿云峤”描绘了两人兴致勃发时,王彦龄长啸一声,声音穿透云峰,展现了其豪迈的气概。

“竹林故事独未泯,人物如君独高调”引用竹林七贤的故事,赞颂王彦龄如同古代高士一般,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独特的风范。

最后,“秋风猎猎促鸣蝉,归路千山入马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王彦龄即将踏上归途,千山万水映入马鞭之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期待。

“白袍乌袖宜图画,不羡襄阳孟浩然”表达了诗人对王彦龄的钦佩之情,认为他的形象如同画中之人,不亚于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风采,体现了对友人高尚人格的深深敬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王彦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格的高度赞赏。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寄宗室周臣观察

帝胄天孙多茂良,似公人物更难方。

诗书自负青云器,风月能收古锦囊。

科斗雷文陈几席,鳞衣蚁食耀杯觞。

都城邂逅倾迟素,崧少归来一梦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题宗室公震防禦画后

错莫江云结暝阴,归飞宿翼半浮沉。

毫端领略无遗种,想见雍容物外心。

蒹葭照雪含馀润,古木欃天气老成。

山谷不来居士死,何人为子一题评。

形式: 古风

同赵伯充防禦观东坡所画枯木(其一)

经纶志业终不试,晚岁收功翰墨林。

偶向僧坊委陈迹,每经风雨听龙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同赵伯充防禦观东坡所画枯木(其二)

萧然素壁倚枯枝,行路惊嗟况所思。

惆怅骑鲸天上去,却来人世恐无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