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夏颐贞西畴草堂

九山惟凤皇,突兀尊中卣。

山断忽平野,四水东南流。

海潮日夜至,新沙成故洲。

爱此斗绝境,遂与长沮游。

蒺藜苦满道,相率开西畴。

俗类桃花源,无历知春秋。

风寒禾黍熟,雨多桑柘稠。

土芝颇益气,玉延亦可羞。

过从有耆老,请谒无王侯。

四时共相保,千岁非所忧。

如何万里客,日暮行未休。

骑虎不得下,短衣归饭牛。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颐贞西畴草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堂周围的山川、河流、海洋、田野等自然景观,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生活状态。

首句“九山惟凤皇,突兀尊中卣”以象征手法,将群山比作凤凰,形象地描绘出山势的雄伟壮观。接着,“山断忽平野,四水东南流”则展示了山与平原、河流的自然过渡,生动描绘了地理地貌的变换。

“海潮日夜至,新沙成故洲”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海洋引入画面,通过海潮与新沙洲的形成,展现出自然界的动态美。接下来,“爱此斗绝境,遂与长沮游”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独特环境的喜爱,仿佛与古代隐士长沮结伴而游,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蒺藜苦满道,相率开西畴”描绘了道路旁蒺藜丛生的景象,但人们却能开垦出肥沃的土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后,“俗类桃花源,无历知春秋”将此处比作世外桃源,暗示这里远离尘嚣,四季如一,生活节奏缓慢,充满诗意。

“风寒禾黍熟,雨多桑柘稠”描绘了丰收的景象,风寒之季,禾黍成熟;雨水丰沛,桑柘茂盛,展现了农业社会的繁荣景象。最后,“土芝颇益气,玉延亦可羞”赞美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土芝和玉延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作为美食享用。

“过从有耆老,请谒无王侯”则揭示了这里民风淳朴,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只有长者间的交流。诗人在此享受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与老者们共同度过时光。“四时共相保,千岁非所忧”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认为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然而,最后一句“如何万里客,日暮行未休。骑虎不得下,短衣归饭牛”似乎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与无奈。万里之外的旅人,在日暮时分仍未能停下脚步,仿佛被某种力量束缚,无法回归平凡的生活,只能继续在艰难的道路上前行,如同骑在虎背上,难以摆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颐贞西畴草堂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乐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一丝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收录诗词(587)

贝琼(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久客始归寓井西旧宅述怀

在路日思归,已倦风水艰。

前经石门店,喜见西南山。

忆我初去乡,忽忽三十年。

儿童尽成老,此邻无复存。

阡陌迷东西,甲第空毁垣。

秋风落古木,方池荣夏莲。

倏忽惊世换,岂独遇神仙。

萧萧井西宅,白昼唯高眠。

所欣无维执,贫贱何足叹。

形式: 古风

晨兴在殳山作

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

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钱彦彬抄诗为赋

好古思古人,古诗朝暮读。

澹洎玄酒味,和平绿琴曲。

古人乞白骨,古意不谐俗。

已叹知者稀,古泪空满掬。

钱起亦敦古,其人美如玉。

昨者忽相过,大雪山中宿。

不知破砚冰,抄诗夜然烛。

谅非鲍谢才,可继曹刘躅。

听之讵能欢,旧业且当束。

形式: 古风

拟出塞曲(其一)

翩翩荆扬士,结束赴幽州。

将军岂乐战,匈奴为我雠。

已通大月氏,更取乌珠留。

驱马白狼北,洗兵青海头。

归来饮高庙,庶雪平城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