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葡萄歌》由明代诗人张宁所作,描绘了葡萄生长于贰师城外的景象,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开篇“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以问句引出场景,贰师城外人迹罕至,却有一片葡萄林映入眼帘,满目秋色,果实累累。接着,“初年托根古城下,岁久漫与城垣齐”描述了葡萄树从幼苗成长为与城墙齐高的过程,生动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植物的顽强生命力。
“城下居人日争树,伐干分根不知数”写出了居民与葡萄树的互动,他们不断砍伐葡萄树的枝干,分根种植,数量之多难以计数。这既体现了葡萄树的旺盛生长,也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一叶寒声动地秋,尽入城中酒家去”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葡萄叶落,寒风吹过,一片凄凉。然而,这些葡萄最终被运入城中的酒家,成为佳酿的原料,为人们带来欢愉。
“万里征车大宛回,离宫别观一时栽”则引入了历史背景,提及古代征伐大宛的壮举,以及离宫别观的兴建,暗示葡萄作为贡品或战利品的角色,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苜蓿榴花烂相照,知是将军西域来”通过对比西域的植物——苜蓿和石榴,以及它们与葡萄的相互辉映,进一步强调了葡萄与远域文化的联系。
“火云亭亭天伏暑,满架繁阴凉似水”描绘了夏日葡萄架下的清凉景象,仿佛置身于清泉之中,表达了对葡萄树荫的赞美。
“屋里蛟人坐泣闲,海底苍龙蟠不起”运用神话元素,蛟人和苍龙分别象征着屋内的人和深海的生物,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思考。
“眷兹岁月几悠悠,卷蔓何人入具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葡萄藤蔓生长过程的追忆。
“雨露不忘中夏泽,冰霜长保故园秋”强调了自然界的恩赐与保护,无论是雨水还是霜冻,都对葡萄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后,“故园风景今宁好,名马千金野田草。惟有年年客土春,至今犹说汉朝人”总结了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美好景色的怀念,以及对历史人物(如汉朝人)的敬仰,同时暗示了葡萄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其故事和价值将被世代传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葡萄与自然、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对生命、时间、记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