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七首(其七)

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

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

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

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

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

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

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

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

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

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形式: 偈颂

翻译

回忆起我游历四方的日子,得到了两样东西。
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
带着它们行走在宇宙间,气概昂扬,独特出众。
这样过了三十年,我把它们当作生活的准则。
如今我已年迈,对那些事物已不再了解。
我扔下了金刚锤,连同千圣骨一起破碎。
我把它们丢弃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不再珍惜。
任由岁月流逝,混淆了方向,混淆了是非。
把乌龟错认成甲鱼,把大豆误作小米。
让有识之士嘲笑我,因为我失去了生活的准则。

注释

游方:游历四方,云游。
金刚锤:象征力量或坚定的信念。
千圣骨:可能指代圣贤们的遗物或智慧象征。
气岸:气概、风度。
准则:生活或行为的标准。
年老:指诗人的年龄增长。
掷下:扔掉,放弃。
四衢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指南:比喻正确的方向或指引。
作北:混淆方向,指失去方向感。
龟:乌龟。
鳖:甲鱼。
豆:大豆。
粟:小米。
绳墨:规矩、准则。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释法泰的诗《偈七首(其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和晚年心境的转变。首句“忆昔游方日”回忆过去游历四方的日子,那时诗人充满活力,得到了“金刚锤”和“千圣骨”两样象征力量与智慧的物品。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自信。

接下来,“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描述了诗人年轻时的气概,仿佛顶天立地,以这两样物品作为人生的准则。然而,岁月不饶人,“而今年老矣”,诗人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对过去的执着开始动摇。“一物知何物”表达出对过去所珍视之物的疑惑和失落。

“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放下过去的自我,对曾经视为真理的东西产生了怀疑,甚至将其否定。“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放手和舍弃的决心。诗人开始随性而活,不再拘泥于既定的方向和规则。

最后两句“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运用荒诞的比喻,描绘了诗人放浪形骸、无所畏惧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世俗价值观的嘲讽。他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任由生活随意流转。

整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展示了诗人从坚定到迷茫,再到洒脱的人生阶段,体现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0)

释法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七首(其五)

德山棒下金沙异,临济喝中宾主分。

到此若无真正眼,可怜辜负本来人。

形式: 偈颂

偈七首(其四)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老僧更为震雷声,助发威光令远布。

形式: 偈颂 押[遇]韵

偈七首(其三)

火云烧田苗,泉源绝流注。

婆竭大龙王,不知在何处。

形式: 偈颂

偈七首(其二)

渺渺邈邈,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

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

文殊普贤,全无伎俩。

临济德山,不妨提唱,龟吞陕府铁牛,蛇咬嘉州大像。

嚇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