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华严寺瑰公禅房

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

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

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

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

形式: 古风

翻译

寺庙南边有几十座山峰,晴朗时峰峦翠色仿佛可以捧在手中。
早晨与老僧共进斋饭,昨日我在崖口处留宿。
锡杖斜倚着枯萎的松树,绳床掩映在幽深的竹林中。
通往东溪草堂的小径,我已往来多次,路径十分熟悉。
我的生活寄托于云雾缭绕的山川之间,谁还能再对我加以束缚呢?

注释

寺南:寺庙的南边。
几十峰:指数量较多的山峰。
峰翠:山峰的翠绿之色。
晴可掬:晴朗时景色鲜明,仿佛可以捧在手心。
朝从:早晨跟随、参与。
老僧:年长的僧人。
饭:此处指斋饭,僧人日常的素食餐食。
昨日:前天。
崖口宿:在山崖口过夜住宿。
锡杖:僧侣所持的手杖,顶部装有金属环,行走时可发出声响,提醒小动物躲避。
倚:斜靠。
枯松:干枯的松树。
绳床:古代一种简易的坐卧家具,以绳索编成床面,四周有木框支撑,此处指僧人的简朴卧具。
映:映衬,掩映。
深竹:幽深的竹林。
东溪草堂:诗人常去的一处位于东溪边的草屋或茅庐,可能为隐居之所或友人住所。
路:小路,道路。
来往:往返,来回走动。
行自熟:行走已十分熟练,对路径非常熟悉。
生事:生活之事,指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
在云山:在云雾缭绕的山中,意指隐居山林的生活。
谁能复羁束:有谁还能再次对我施加约束或束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华严寺瑰公禅房中的生活情景。开篇“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两句,通过对寺院周围山峰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接着,“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表明诗人与一位年长的僧侣共进饮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昨夜可能在山中的一处崖口过夜,体现了他对禅修生活的投入。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两句则具体描绘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锡杖作为僧人出行时使用的随身物品,此处被倚靠在枯松之下,不仅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同时也寓意着禅修者的清贫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绳床映深竹,则是对僧人宿舍环境的一种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被竹林环绕、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生活。

“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一句,描绘了僧人日常在寺院周围山水间穿梭的情景。这里的“东溪草堂”可能是指寺院中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建筑,而“来往行自熟”则表明诗人对这一生活环境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是融入其中了。

最后,“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一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选择的禅修生活的一种感慨。这里的“生事”指的是僧人的日常生活,而“云山”则象征着高远与超脱尘世。“谁能复羁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羁绊的生活状态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于外界干扰的警觉和拒绝。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僧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禅修者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内心自由和精神超脱尘世的追求。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

似出栋梁里,如和风雨飞。

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题铁门关楼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形式: 古风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夫子傲常调,诏书下徵求。

知君欲谒帝,秣马趋西周。

逸足何骎骎,美声实风流。

学富赡清词,下笔不能休。

君家一何盛,赫奕难为俦。

伯父四五人,同时为诸侯。

忆昨始相值,值君客贝丘。

相看复乘兴,携手到冀州。

前日在南县,与君上北楼。

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

客舍梨花繁,深花隐鸣鸠。

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

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

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

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

何当肯相寻,澧上一孤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赠西岳山人李冈

君隐处,当一星,莲花峰头饭黄精,仙人掌上演丹经。

鸟可到,人莫攀,隐来十年不下山。

袖中短书谁为达,华阴道士卖药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