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净乐寺阁上所见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首句“寺枕荒原白日阴”,以“枕”字生动地表现了寺庙与荒原的关系,同时通过“白日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阴郁的氛围。接着,“闲阶停骑一登临”一句,通过“闲阶”和“停骑”的细节,展现了寺庙周围环境的宁静与和谐,而“一登临”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致的亲近与欣赏。
“千艘不断河流急,百雉平连野树深”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河流的湍急与船只的不断穿梭,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另一方面,通过“百雉平连野树深”描绘了一片广阔而深邃的自然景观,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富有层次的画面。
“拟向炉烟销世虑,却缘风物助羁吟”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希望通过炉烟来消除世俗的忧虑,寻求心灵的平静;另一方面,面对眼前的自然风光,他的思绪却更加纷繁,产生了羁旅之愁。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诗歌的情感更为丰富和深刻。
最后,“浮云西北凭栏暮,望断长安思不禁”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阔的时空联系起来。夕阳西下,云彩飘动,作者站在阁楼上远眺,心中充满了对远方(长安)的思念。这里的“长安”不仅指具体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地或某种精神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净乐寺阁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作者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既宁静又充满思虑的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