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以龙所作的《嘉会楼三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往昔游历江门时的回忆,以及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少年曾作江门游,百尺楼高望隔洲”,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在江门游玩的情景,站在百尺高楼之上,眺望着对面的岛屿,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憧憬。
颔联“一病移时空有梦,十年回首又登楼”,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一场疾病让诗人与过去的生活相隔,只能在梦中回味那些美好的时光。十年后,当诗人再次踏上故地,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颈联“山光水色凝秋思,野树荒台起暮愁”,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情感。秋天的山光水色,仿佛凝聚了诗人的思绪;而荒废的台台,引发了他的忧愁。这里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有对人生沧桑的感叹。
尾联“谁剪榛芜开塞路,梅花明月旧矶头”,提出了一个疑问:是谁在荆棘丛生的路上开辟出一条道路?诗人或许在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是否有某种力量在背后支持着人们前行。同时,梅花明月下的旧矶头,既是对美好回忆的怀念,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