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禅宗诗人释慧空所作,名为《与南雄明上人》。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禅宗修行中的境界和精神追求。
首句“马祖接得大雄峰,一喝当机三日聋”,借用了禅宗史上著名的公案,描述了马祖道一禅师通过一喝之力,使弟子们心灵震动,达到顿悟的境界。这里以“大雄峰”象征着高深的禅理,而“一喝当机”则比喻了瞬间的觉悟。
接下来,“近来丛林无此作,多是活埋文字中”,表达了对现代禅宗修行中过分依赖文字解释,而忽视直接体验和实践的批评。诗人认为真正的禅悟不应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应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君不见鬻薪客,特石坠腰供七百。一字不能人为书,继续衣盂是伊得。”这一段通过鬻薪客的故事,强调了禅宗修行中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鬻薪客因一块石头坠落而获得七百钱,但他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物所动,这正是禅者追求的境界。
“又不见周金刚,满车载疏游南方。纸灯忽灭眼睛出,白棒一挥吾道昌。”这里提到周金刚的故事,他通过满载疏(即草稿)的车游历南方,最终在一次纸灯熄灭的瞬间,他的眼睛仿佛看到了真理,随后用白棒一挥,揭示了大道的真谛。这个故事体现了禅宗修行中对瞬间顿悟的重视。
“玄中人,甚眼目,指金成鍮石作玉。”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禅宗修行中的洞察力,比喻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可以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非凡的智慧。
“圣凡命在渠手中,凛凛威风谁敢触。”这里强调了禅宗修行中对生命和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这种理解所带来的力量和权威。
最后,“直得如斯未称渠,尔曹何苦犹贪书。是间纵得不为贵,天外出头方丈夫。”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人过度依赖书籍学习,而忽视内心体验的批判。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知识积累。诗人在呼唤人们跳出文字的束缚,去体验和领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