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守智所作的《偈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运用了禅宗的思维模式,探讨了“空”与“实”的关系。
“不离当处常湛然”,意为在当下这个位置,事物的本质总是清澈明净的,不被外界所改变。这里的“常湛然”形容的是事物本质的永恒清晰和纯净。
“觅即知君不可见”,则是在说寻找事物的本质或真相时,往往难以直接看到它,需要通过智慧和领悟来感知。这里的“君”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或真理,强调了直接认知的困难性。
“虽然先圣恁么道”,表明即使古代的圣贤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但这里并没有直接引用某位具体的圣贤,而是泛指前人的教诲和智慧。这句话表达了对前人智慧的尊重和认同。
“且作个模子搭却”,则是建议以某种方式(“模子”)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里的“模子”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论或思维方式,强调了在理解复杂问题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框架或工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哲学思考,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它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和智慧去探索和理解世界,而不是简单地寻求外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