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汪推官别墅睹壁间蜀道山水欲赋未能一夕忽梦如所见而有作觉记门字韵一联就枕上续之

满壁蚕丛墨未昏,牵情一夜役吟魂。

舟掀波浪经巫峡,袖扑云烟度剑门。

九折乍惊身出险,三声犹似耳闻猿。

无端一事留遗恨,欠觅浣花溪上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墙壁上满是蚕丛的墨迹还未褪去,一夜思绪都被牵动,诗魂难眠。
乘船翻涌波浪穿过神秘的巫峡,衣袖拂过云雾缭绕的剑门关。
九折岭上忽然感到身处险境,耳边仿佛还回荡着猿猴的哀鸣。
无缘无故留下遗憾一桩,只因未能寻到那浣花溪边的村庄。

注释

蚕丛:古代蜀地的神话人物,象征蜀地文化。
墨未昏:墨迹未干,形容创作时间不久。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以巫山得名,景色险峻。
剑门:古关隘,位于四川北部,地势险要。
九折:形容山路曲折,险峻。
猿:指三峡中的猿猴叫声,常引人思乡之情。
浣花溪:成都著名的景点,与杜甫草堂相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官署中偶见壁画,触发情感而夜不能寐,随即借舟行经险峻之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诗中“满壁蚕丛墨未昏”生动地展现了壁画的细腻和生机,而“牵情一夜役吟魂”则透露出诗人被画面所感,无法入睡的情怀。

接下来的“舟掀波浪经巫峡,袖扑云烟度剑门”两句,展示了诗人在梦中或现实中的冒险经历,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传达出一种冲破束缚、勇敢向前的精神状态。其中,“九折乍惊身出险,三声犹似耳闻猿”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具体描写,既有险峻之处,也有回音余韵,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最后两句“无端一事留遗恨,欠觅浣花溪上村”,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件事情的留恋和未了的心情,以及对美好场景的追寻。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在官职生活中对于自由自在山水之旅的向往与不舍。

收录诗词(197)

汪炎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余年二十馀即有二毛盖乱离间关所致感而有作

两鬓宁逃雪色明,何须种种即关情。

故应弱质生来早,未信穷愁染得成。

偶脱乱离真已幸,更添憔悴亦休惊。

镜中幸有朱颜在,尚用孤怀起不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初夏

小雨清初夏,榴花著意红。

短篁齐远树,轻燕接飞虫。

睡眼云招去,馀寒酒扫空。

苦无羁思迫,端与故园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即事

豪右方怀惧,疲羸岂易禁。

力田逢屡歉,祷雨得微阴。

气运宁无复,天灾匪独今。

居然怀抱恶,满耳是呻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和友人论诗二首(其二)

蒲团与檀版,拈著足家风。

性觉随资近,人难尽己同。

奇非居正外,易正在难中。

意近语须远,形离神暗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