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橒在黔阳回程途中所作的感怀之作,次韵模仿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风格。诗中充满了对战争与和平、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
首联“行行又复过山塘,兵火馀生出贵阳”,描绘了诗人从贵阳返回时的场景,山塘边行进,满目疮痍,战争的痕迹依然可见,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生命消逝的悲凉。
颔联“短发星星戎马上,初衣冉冉水云乡”,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从战场归来后的生活状态。短发星星,形容岁月的流逝和战争的残酷;初衣冉冉,象征着归隐或平静生活的开始,但内心仍难以摆脱战争的阴影。
颈联“空传干羽绥荒甸,坐惜貔貅逞鬼方”,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无奈。干羽,古代用于祭祀的武器,象征和平;荒甸,指未被文明覆盖的地方;貔貅,古代传说中的猛兽,这里借指军队,鬼方,泛指边远地区。这一联既是对过去战争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期盼。
尾联“西顾正烦宵旰计,微臣何以答君王”,点明了国家治理的艰难和诗人对君王的责任感。西顾,回顾,暗指国家的西部边疆;宵旰计,夜以继日地筹划国事;微臣,谦称自己为小臣;答君王,则是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效忠之心。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职责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蕴含了对社会、历史和国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