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见月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翻译

微风吹过窗帘,洒下点点灯光的痕迹,今夜的秋意似乎被分成了两半。
天空仿佛感知到月宫中孤独的嫦娥的哀怨,使得西北方向升起了一片乌云。

注释

风帘:形容微风吹动窗帘。
淅淅:形容风声轻微而连绵。
灯痕:灯光的影子或痕迹。
素娥:指嫦娥,因常着素衣而得名。
孀怨:孤独的哀怨,指嫦娥的寂寞之情。
西北:方位,可能暗指月亮升起的方向。
浮云:象征愁思或不祥之兆,此处指乌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节夜晚的景象,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月亮的期待与失望的情感。"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室内外的氛围,风吹动窗上的纸制遮阳物,透过缝隙漏进灯光,这种描写既营造了静谧又有点儿哀愁的情境。接着"一半秋光此夕分"则强调了季节的转换和时间的流逝,以及中秋之夜应有的明月未见。

而第二句"天为素娥孀怨苦,"诗人借用古代神话中的嫦娥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不能亲眼所见的遗憾与哀伤。最后一句"并教西北起浮云"则是诗人通过想象来弥补现实中月亮未显现的缺憾,甚至不惜动用天上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表达对美好事物向往之时,同样也蕴含了对人间孤寂与无常的感慨,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中秋夜不见月

阴云薄雾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乌程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

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书怀

钓船抛却异乡来,拟向何门用不才。

日晚独登楼上望,马蹄车辙满尘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书淮阴侯传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