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法泰所作的《颂古四十四首》中的第二十六首,以山水和修行的意象来阐述禅理。诗中描述了雪峰古涧的清泉与赵州石桥的苦水,看似不同,实则源于同一源头,暗示世间万物皆有共同本源。诗人借此教导人们在修行中要有“疑悟”的态度,即对事物本质有所质疑并寻求领悟。
"不从鼻孔入,白浪高三级",形象地描绘了超越常规思维,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过程,意味着修行者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内心。接下来的"从此不答话,岂免酬高价",表达了修行者通过内省达到无需言语表达的境地,这样的智慧是有价值的,甚至可能得到极高的评价。
最后两句"金刚圈子栗棘蓬,解透横行四天下",以金刚比喻修行者的坚定和力量,"栗棘蓬"象征困难和障碍,表示修行者已经穿透这些束缚,能够自由自在地横行于世间,传播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领悟禅宗的无我与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