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砧声》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郑国藩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夜晚捣衣声带来的思乡之情与离愁别绪。
首句“秋来处处捣轻罗”,以“捣轻罗”这一动作开篇,形象地展现了秋天到来时,人们为准备冬衣而忙碌的情景,轻罗衣物在砧板上被反复捶打,预示着季节的更替和生活的劳碌。
“急节繁音信手挝”一句,将捣衣的动作与声音形象化,急促的节奏和繁复的音律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通过“信手”二字,表现了捣衣者动作的熟练与自然,也暗示了这种劳作的普遍性和日常性。
“窗隔绿纱知运杵,灯摇红豆想横波”两句,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绿纱窗后隐约可见捣衣的身影,灯光下红豆般的灯火摇曳,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暗喻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那份难以言表的柔情。
“谁家月照离情苦,永夜风传别绪多”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月光下的离愁别绪,夜晚的风声中传递着更多的离别之痛,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却笑老怀容易感,苦吟无计逐诗魔”表达了诗人面对情感的复杂感受,既有对生活琐事的感慨,也有对创作本身的痴迷与挣扎,通过“诗魔”一词,巧妙地将艺术追求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情怀和人生哲学。
整体而言,《砧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了秋日夜晚特有的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的思乡、离愁和艺术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