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观于海者难为水得观字

一自经沧海,方知有大观。

望洋应窃叹,为水实难安。

以蠡非堪测,旋螺孰可看。

河流归滴滴,江派见漫漫。

道岸登其上,心源接不残。

深沉钦圣学,文德壮波澜。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赋得观于海者难为水得观字》由清代诗人庄士勋所作,通过“观于海者难为水”这一主题,表达了对大海广阔无垠的敬畏与思考。

首联“一自经沧海,方知有大观”,开篇即点明了大海的辽阔与壮观,引出对大海的深刻认识和感悟。诗人经历大海后,才真正理解到大海的宏伟景象,这里的“大观”不仅指自然景观,也暗含了对人生视野的拓展与提升。

颔联“望洋应窃叹,为水实难安”,进一步描绘了面对大海时的感慨。望洋兴叹,源自《庄子·秋水》中的典故,比喻面对大海的浩瀚,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诗人也感叹于水的难以驾驭与安定,既是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也是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

颈联“以蠡非堪测,旋螺孰可看”,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人与大海进行对比,暗示人的认知有限,无法完全理解和测量大海的深邃与复杂。这里“蠡”指的是瓢虫,比喻人的智慧;“旋螺”则象征着大海的奥秘。通过这一联,诗人表达了对知识与探索无限性的追求。

尾联“河流归滴滴,江派见漫漫”,从局部到整体,从细流到江河,再到大海的广阔,展现了自然界中不同层次的联系与变化。河流最终汇入大海,江河的奔腾与大海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最后一联“道岸登其上,心源接不残”,升华了主题,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哲学思考相结合。诗人通过攀登“道岸”,即达到道德或精神的高峰,与内心的源泉相连接,意在表达通过不断学习与修行,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我、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体现了庄士勋作为清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2)

庄士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光绪五年(1879)乙卯科举人,曾掌教于鹿港文开书院。乙未(1895)割台内渡泉州避难,三年后始返回故里。擅书法,真、草、隶、篆各体俱备,以行书传世。为「鹿苑吟社」成员。曾应雾峰林家及树仔脚等处之聘,前往担任教职;亦于鹿港文祠开授夜学,以提携乡里后进。明治卅五年(1902)获台湾总督府颁授绅章

  • 号:竹书
  • 籍贯:清彰化鹿港
  • 生卒年:1856~1918

相关古诗词

凤山夜归

四野无行径,夜来只看山。

风清闻犬吠,月皎待人还。

隐隐孤灯出,微微乱树閒。

遥知门未掩,归去语云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和巡使范侍御正月五日斋头见菊花原韵

秋花开值物华新,恰是衙斋五日春。

态逸香清閒有韵,帘垂风细静无尘。

迎年岂谓亲轩冕,采食还应让隐沦。

戏酹屠苏一相问,渊明可是尔前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台湾八景

笳声互动日沈西,一片苍茫暮霭低。

夕照城边催渡急,晚烟风里裹帆齐。

水寒弄影光摇月,潮长移舟浪拍堤。

却怪群鸦栖不定,参差楼堞望中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台湾八景

一带沙平水亦停,渔舟鳞集傍遥汀。

寥天夜黑难邀月,极浦灯红若聚星。

网蹙熹微穿爝火,波回历乱荡流萤。

远山欲看模糊甚,近岫还留半朵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