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高阳台·录别》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情感深沉,意境幽远。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哀愁与思念之情。
开篇“婪尾三巡,歌头一阕”,以宴会结束时的场景引入,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离别。接着“汐声催上兰舠”,海潮的声音催促着小舟启程,预示着主人公即将踏上离别的旅程。此处运用自然景象,巧妙地将人物的情感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
“前下吴洲,杨花堪已全飘”一句,通过描写杨花飘落的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杨花的飘散,既是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也是离人分别的象征,蕴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春莺况瘦斜阳色,泥篷窗、烟语零凋”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春日里的莺啼似乎也因离别而显得瘦弱无力,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泥篷窗上,烟雾缭绕,仿佛是离人的思绪在空中飘散。这一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剩魂销。送我青山,蘋末迢迢”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青山、蘋末(水草)等意象,既象征着离人的去向,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牵挂。魂销二字,生动地描绘了离别后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要知今后相思苦,似疏棂愁绿,卷尽芭蕉”则直接抒发了对未来相思之苦的预感。疏棂(窗户)的绿色,芭蕉叶的卷曲,都是离别后孤独与寂寞的象征,预示着未来的日子将充满思念的煎熬。
“烛短衾寒,一般凄绝今宵”将离别之夜的凄凉与孤独具体化,通过烛光的短暂与被子的寒冷,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凭教有梦随江水,奈东风、不放回潮”表达了对梦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尽管梦可以暂时慰藉离人的思念,但东风却无情地阻止了江水的回流,暗示着现实中的离别无法避免,只能任由思念随波逐流。
“醒无聊。淡月微星,楼角闻箫”以夜景收尾,淡月、微星、楼角的箫声,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画面。主人公在清醒中感到无望,只能在夜色中寻找一丝慰藉,但箫声的响起,又将他拉回现实的孤独之中。
整首词以离别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离别之痛与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