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山行闻鸡》由明代诗人邹元标所作,描绘了诗人独自在荒山中行走时,听到远处鸡鸣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感。
首联“亭午荒山闻远鸡,孤征遥向夜郎西”,开篇即以“亭午”点明时间,正午时分,荒山之中传来远处的鸡鸣声,营造出一种孤寂而遥远的氛围。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山间小道上,目光遥望向西边的夜郎之地,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远方的主题。
颔联“分违怅望飞云久,起舞愁惊落日低”,紧承上联,通过“分违”(分别)和“怅望”(惆怅地望着)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以及长时间凝望天空的孤独感。接着,“起舞”一词转为动态描写,诗人因愁绪难耐而起舞,不料却惊动了即将下山的夕阳,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诗人的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颈联“逐客马前春寂寂,王孙天畔草萋萋”,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诗人自比为被放逐之人,马前的春景虽美,但因心境的沉重而显得寂寥。同时,将目光转向远方,王孙(贵族子弟)所在的天边草木茂盛,却与自己身处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尾联“思乡故国情无限,回首风烟路几迷”,收束全诗,直抒胸臆。诗人思绪万千,对故乡、对旧情的思念无尽,回望来时之路,已被风烟遮蔽,难以辨认,寓含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山行、鸡鸣、云飞、起舞、春寂、草萋、思乡、故情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自行走在荒山之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过去生活、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不确定。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是明代文人山水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