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茶头并化士(其十)

至辱莫若乞,至乐在无求。

苟得无求旨,虽乞吾何羞。

道人白云居,心与白云俦。

明朝出山去,迫夏归来不。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的《送茶头并化士(其十)》。诗中通过对比“至辱莫若乞”与“至乐在无求”的观念,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生活的向往。

首句“至辱莫若乞”,直指乞讨行为在人们心中的低贱形象,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行为的反感。接着,“至乐在无求”则揭示了诗人追求的境界——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获取。这种思想与佛教中的“放下”、“无欲无求”相契合,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富足比物质上的拥有更为重要。

“苟得无求旨,虽乞吾何羞”,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看法。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那么即便是乞讨也无须感到羞耻。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即真正的尊严和快乐并非来源于物质的拥有,而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后四句“道人白云居,心与白云俦。明朝出山去,迫夏归来不”,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他居住在白云环绕的山中,心灵与白云为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天,他将离开山林,但似乎并不急于回归尘世,表现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深深眷恋。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向往,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茶头并化士(其十一)

尽大地是吾檀越,梅花杏花先后发。

绿杨阴下问长安,门门有路皆通达。

祖师禅,活鱍鱍,长粳米饭抄满钵。

形式: 古风

送茶头并化士(其十二)

佛子平居观世间,皆谓圆融无杂坏。

使其应入如所观,与夺交驰还窒阂。

我尝行乞今示汝,要得圆成先击碎。

一毛不立等刹尘,八面俱来无向背。

如探有无于怀中,如问可不于自己。

有无可不非外来,是中欲谁为愠喜。

佛子当持此法门,入此界中而示现。

丹山红炉为汝开,岁晚归来金百鍊。

形式: 古风

送茶头并化士(其十三)

道人随处展家风,酒肆鱼行有路通。

但得堂中盐米办,吉山佛法自兴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送茶头并化士(其十四)

佛与众生旧有缘,入廛一句更为宣。

眼前不用生贪恋,三界无安若火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