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挽诗以“世家自古高东鲁”开篇,将孔子家族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置于历史长河中,凸显其道德理念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道德流传福泽深”一句,赞颂了孔子思想的深远意义与福祉。接着,“扶老日携楷木杖,观书时傍杏坛阴”,描绘了孔子晚年生活的情景,他每日搀扶老人,闲暇时则在杏坛旁读书,体现了其尊老爱幼、勤于学问的高尚品德。
“沂南别墅花如雨,阙下孤儿泪满襟”两句,通过对比沂南别墅的繁花似锦与阙下孤儿的泪水,表达了对孔子逝世的深切哀悼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孔子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与深远意义。最后,“相见昔曾交一臂,临风那忍寄哀吟”以回忆与孔子相遇时的场景,表达出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怀念与敬仰,即便是在风中,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哀思与吟咏。
整首挽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孔子生平事迹的简述与对其逝世的哀悼,展现了对这位儒家圣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