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岁暮杂感三首(其二)》由晚清诗人徐兆玮创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朋社招邀酒满罂,云间日下旧知名”,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聚会中畅饮的情景,酒满瓶象征着友情的深厚与生活的欢愉,而“云间日下”则寓指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旧日的名声与如今的相聚形成对比,透露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颔联“两行绛蜡呼卢雉,十斛明珠赠燕莺”,进一步描绘了聚会中的热闹场景。绛蜡代表红烛,呼卢雉则是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借以形容聚会的热烈气氛;而十斛明珠赠燕莺,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慷慨赠予,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
颈联“歌席牢愁矜坐客,穷阎连蹇负前盟”,转而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歌席牢愁,意味着即使在欢聚之时,诗人内心也充满了愁绪,这愁绪可能源于对过去承诺的未践,也可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矜坐客,即让座上的宾客感到尴尬或不安,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尾联“自来材大难为用,何恤天池作黾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材大难为用,意味着尽管才华横溢,却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舞台展现自我,这种境遇让诗人感到困惑与失落。何恤天池作黾声,则是用黾(一种蛙类)在天池中发出微弱的声音来比喻自己的声音在广阔的世界中显得微不足道,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聚会场景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晚清时期知识分子面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忧虑,更蕴含了对自身价值与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