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与深邃意境。诗人以“灵域岧峣隐不知”开篇,巧妙地将雁荡山的神秘与高耸入云的气势融为一体,引人遐想。接着,“中藏七十二峰奇”一句,不仅点出了雁荡山峰峦叠嶂的特点,更暗示了其自然景观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
“披衣正在烟深处,到面初无雨歇时”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雁荡山云雾缭绕、雨意绵绵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诗人仿佛亲自置身于这如画的山水之中,披衣漫步于烟雨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谢客未曾经蜡屐,贯休已后少题诗”则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雁荡山美景的赞叹之情。谢灵运、贯休两位古代文人的足迹与题诗,成为了雁荡山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而诗人则感叹自己未能亲历前贤之游,也未能留下自己的墨迹,流露出一丝遗憾与向往。
最后,“洞天只恨流传晚,莫睹虫书鸟篆碑”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美景未能早被世人所知的惋惜,同时也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欣赏并留下记录,使得雁荡山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
整首诗通过对雁荡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