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待勤照上人不至

东洛居贤相,南方待本师。

旌麾俨欲动,杯锡杳仍迟。

积雪迷何处,惊风泊几时。

大臣能护法,况有故山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东洛居住着贤明的宰相,南方等待着佛法的导师。
军旗整齐,似乎即将出发,但赐给僧人的酒杯和锡杖却迟迟未到。
厚厚的积雪掩盖了道路,不知道要去哪里,惊风不定,何时才能停歇。
作为大臣能够维护佛法,更何况还有回归故乡的愿望。

注释

东洛:洛阳,古代都城之一。
贤相:德才兼备的宰相。
南方:指佛教发源地南亚地区。
本师:原始的佛法导师。
旌麾:军旗,此处借指使者或僧侣的仪仗。
杯锡:僧侣出行时携带的酒杯和锡杖。
迷何处:迷失方向。
泊几时:何时停留。
护法:维护佛法。
故山:故乡,这里可能暗指僧侣的归宿。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作品,名为《奉和待勤照上人不至》。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大臣护法能力的赞扬。

“东洛居贤相,南方待本师。”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贤能之士或心中的导师充满期待之情。东洛和南方可能是指向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理想的栖息之地。

“旌麾俨欲动,杯锡杳仍迟。”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即将出发却又被迫等待的情景。旌麾(旗帜)和杯锡(古代行军时用来指挥的器物)都是战争或军队行动中的象征,而“俨欲动”和“杳仍迟”则传达了一种即将开始却又被迫延缓的情形。

“积雪迷何处,惊风泊几时。”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等待中的无奈。积雪和惊风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但在这里却被用来比喻时间的推移和内心的焦虑。

“大臣能护法,况有故山期。”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国家大臣能够守护法律与秩序的肯定,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况有故山期"暗示着诗人内心中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希望能够如期返回那片充满情感联结的土地。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贤能之士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稳的期许。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招隐寺送阎判官还江州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

共知客路浮云外,暂爱僧房坠叶时。

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

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

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

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

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

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雨雪

风沙悲久戍,雨雪更劳师。

绝漠无人境,将军苦战时。

山川迷向背,氛雾失旌旗。

徒念天涯隔,中人芳草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

礼盛追崇日,人知友悌恩。

旧居从代邸,新陇入文园。

鸿宝仙书秘,龙旂帝服尊。

苍苍松里月,万古此高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